国内图片应用昙花一现:难成生态 仍只是工具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newtype2001
- 编辑:newtype2001
今夏以来,国内连续爆出几款红极一时的图片类应用:疯狂猜图,百度魔图和魔漫相机等。借助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平台,这几款应用完成了近乎病毒式的扩张,不禁让人好奇,是否图片已经成为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新一引爆点?
但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国内的图片产品却也无一逃过生命期过短的难关,风光一阵过后,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之中。
如果将目光定格在全球,无论是首轮引爆图片社交热潮的Instagram,还是借用图片迅速走红的Snapchat和Bitstrips(李嘉诚领投),业界传递出来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图片这个信息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有着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发展空间。
如果图片真的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国内的图片社交应用无论是“照搬照抄”还是“新式发明”,使劲浑身解数都不能立足于江湖呢?图片类应用在国内究竟是不是一个有长期价值的领域?
要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国内与国外的图片类产品有什么不同,以及图片类产品是怎么火起来的。
图片社交的核心价值依然是社交
Instagram被Facebook出资10亿美元收购以后,图片类应用成为了行业一个追逐的热点。国内趋之若鹜的应用不在少数,但是目前所有应用都将产品的重点放在了“工具”上,而严重地忽视了社交因素。
如果仔细研究Instagram会发现,Instagram对于图片的处理不过是加了几种不同的滤镜,Instgram的本身的功能巧妙而不繁重,其核心本质是一个图片社交平台,而不是一个图片工具。社交是Instagram值得Facebook重金收购的首要资本,因为社交才是一个长期需求,而图片是一种社交手段。
目前为止,国内的图片类产品顶多是一个工具,尚未成为社交产品。这其中有两大问题,“照搬照抄”的产品本身不是为国人定制不够接地气,而且原有的社交基因被国内强势的渠道和特殊的用户习惯所扼杀;“新式发明”的产品虽然做出了短暂的新意,但产品本身只重视工具性忽视社交性,因此生命周期极短。
“照搬照抄”的产品面临现实国情的碰撞。国内用户更为含蓄,尚不习惯用照片分享生活,难以形成持续的图片分享圈;固此,一些图片类应用为了吸引用户,纷纷选择做“美颜”,但美颜市场竞争激烈,硬件厂商、软件(同类应用)以及平台都在涉足“美颜功能”,竞争尤为激烈。
更为真实的现状是,国内用户趋向于直接将图片保存在手机上,然后分享到微博和朋友圈。
最糟糕的是,这些模仿类应用的“功能”复制性很高,互相抄袭,在激烈的竞争中却没有人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列举的几个难题。
当然,除了这些“模仿”应用,也有不少“中国创造”,比如疯狂猜图(一款看图猜字游戏)和魔漫相机(动漫相机)。可惜的是,这些应用的工具性就更加明显,社交基本完全依赖于微博和微信。
这类产品往往以创新和好玩的特点迅速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内传播开来。但是,这种新奇的社交表达方式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用户不会一天多次或每天频繁使用,一旦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曝光度减小以后,这类产品会迅速淡出用户的视线,甚至快速被另一种新的图片工具取代。
图片在移动社交中的真正意义何在?
其实,除了Instagram利用滤镜引爆了图片社交的热点以外,很多其他国外应用也在努力挖掘图片在移动社交中的价值。
如很多人认为Snapchat这种“阅后即焚”的功能为年轻人互相发送不雅照片提供了安全平台,也满足了那些想要发送商业机密或者敏感信息的用户。 但这背后蕴含的趋势是,人类已经进入了“过度分享”的阶段。尤其对于那些一出生就面临着信息可分享于网络的青年人,拥有手机后的他们更加可以随时捕捉可分享的内容。 这些内容并不都是美好的,它们可能只是一些鬼脸或者也并无意义的照片。而已有的社交网络并不适于去永久记录这些内容。
因此,Snapchat通过即时拍图即时发送的模式满足了图片分享时的隐私需求。
而在Facebook上走红的Bitstrips则试图用丰富饱满的漫画场景代替文字表述用户的状态,由于Bitstrips的自定义控件更大使得它比魔漫相机的固定模板多了一层社交基因。
华人首富李嘉诚私人持有的维港投资近期就投资了Bitstrips。维港投资主要管理人周凯旋在问答网站曾隐晦解释了其投资理由。她认为,自拍应用的热潮很快就要过去,接下来“促进个人创造”类的图片应用将会走红,而Bitstrips只是这类应用的开始。
总结来说,图片本身以及它的各种可能的变形形态都为社交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价值,但是图片社交的根本价值依然是更好地满足社交需求。
由此可见,对于国内的图片社交应用来说,不仅要更加接地气挖掘国内用户的图片需求,而且要在功能和模式的创新下,在产品设计额运营上更注重社交基因的培养。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