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频频触雷?

银河正义使者

2018-10-26

当游戏遇上电影,碰撞出来的可不是火花,更多的则是呕吐物

    游戏改编电影已经不是个新鲜话题了,可是最近《怪物猎人》电影版的一张剧照却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对夫妻的《生化危机》电影版尽管大获成功,但除了名字以外几乎与游戏原作没有了什么关联,而现在我们从这张剧照中似乎又可以发现些端倪。

    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频频触雷?

    游戏改编电影大概可以从1993年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开始追溯,而这类电影从诞生伊始似乎就伴随着游戏粉丝不承认与普通观众不买账的窘境,这种爹不亲娘不爱的情况可以说是游戏改编电影的常态了,可是就算这样,仍旧有着数不清的厂商与投资人奔着这条康庄大道一路狂奔,可事实是残酷的,除了个别内容质量尚佳与粉丝团体庞大的游戏改编电影获得了一定的票房成功以外,其余的游戏改编电影无一不是票房口碑双双陷入滑铁卢。

    究其原因大致也就是电影质量与游戏还原度上的问题,可为什么偏偏是游戏改编电影会遭遇如此窘境,这是我们所想探讨的问题。

    嘉言:

    游戏改编电影不为别的,就是赚钱,当然很多电影也是如此。商业化的利益大于艺术创造的诉求,就算是那些口碑还算不错的游戏改编电影也是如此,比如上面提到的《生化危机》。

    从大环境来看,游戏改编的电影基本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翻车,然而还是有公司前仆后继的投入,为什么?其实上面已经说到结论了,游戏粉丝会买账,普通观众其实也抱有一定的期待,我们不能因为部分观众不去看而否定一部作品,这会陷入幸存者偏差的谬误,有观众愿意去看,厂商就愿意去拍。回头看看,能改成电影的IP绝大多数都是业界“常青树”,是位于顶层的那些游戏,每个都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便没玩过,“听说过”已经足以成为去电影院看看的理由。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也是乐于去榨取IP的每一丝价值,这种侥幸心理是永无止境的,游戏改编电影也就不会停下来。亏了?要是下次赚了呢?这可是个大热门游戏呢。

    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频频触雷?

    我那不玩游戏的表弟也觉得山口山电影挺有趣的,看完电影后专门去了解了魔兽的故事。

    那又为什么游戏改的电影翻车如家常便饭?电影质量低下和对游戏IP的还原度不够只是一方面,我觉得最大的差异还是互动性的巨大割裂感。游戏的核心在于交互,电影则是单方面的传递信息,普通观众说不出个啥,而玩家在观看电影时,总是会倾向于发掘二者统一的点,不过很可惜,除了世界观以及熟悉的人物之外,你几乎再找不到任何相同点。剧情节奏因为电影形式的需要改变,人物还原也会有落差,最核心的互动还没了。而游戏能让你自己推进剧情,或是造成一些视觉体验,这都由你决定和创造。如今坐在大荧幕面前,你除了坐着感受一下情怀的力量,看到彩蛋小小的激动一会之外,啥都不剩了,会有认同感吗?我觉得是没有的。而在评价这些游改电影时,最有说服力和煽动力的正是这群游戏粉观众们,要是电影质量再差点,普通观众也不会给好脸色看。

    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频频触雷?

    倒是像《底特律:变人》这样的互动电影游戏挺受大家欢迎,在电影化的流程中加入互动,使之呈现出不错的代入感和观赏性,兼顾了二者的优势,虽然游戏性弱了点,但剧情的呈现形式还是足以让我们把它当成一部多结局的电影来欣赏。

    所以,电影艺术的终极形式会是引入互动,变成“游戏”吗?并非没有可能。

    海涅:

    首先确定一个问题『电影对游戏的内容改编会不会对游戏本身生产生影响?』当然不会,在别人的领域二次创作,随他去吧。觉得这样毁三观的朋友,千万别入坑DC宇宙。

    小黑麦:

    这个话题我很喜欢。“仍旧有着数不清的厂商与投资人奔着这条康庄大道一路狂奔”几乎已经成为了文化市场中一种潜规则。“可为什么偏偏是游戏改编电影会遭遇如此窘境”的问题俨然成为了“常态”。俗话说的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是很香的。笔者前几天在观看郭德纲老师的相声表演时,恰巧听到有关名著小说等改编电影、电视剧的问题,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完全印证了“行不同,道相同”的观点——“首先,它让你觉得像。”

    “第一他要像,这是最重要的。他要不像,观众有一半都在琢磨这是谁。”这个问题很是个问题,因为现今多数导演,习惯于把自己一身几十年的功力全部融进作品,导致了放飞自我的问题出现。用他们的话说这叫:赋予新的内涵。笔者专门去某度搜索了“改编”的定义,她是这么说的:“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定义已经明明白白的指出通过改变“表现形式”或者“用途”来达作品的独创性,而反观此类改编电影,就连角色最基本的服装造型都无法保证……也许是因为影视圈部分人的大脑都开发到100%的缘故,毕竟他们已经知道上帝长什么模样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部重量级改编大作《七龙珠》、《拳皇》。从服装设计、演员的选择和表演到剧情的设定,简直拍的太棒了,让我的头皮从此不再发麻。

    “大批的演员都是唱戏出身,他扮上粘好站在那儿他整个人顺。”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窘境”的原因,“像”不仅仅指扮的像。游戏改编的好电影除了扮的像外,演员你还得有“神”。

    游戏改编电影为什么频频触雷?

    我们常说人有三宝:精、气、神。“气”不多说,都有。因为古代是单音节词,“精神”其实指的是“精力”和“元神”,前者大家都明白,后者现在一般指:对事物内涵,根本理解后的一种表现和表达。所以说在游戏改编电影中,演员得有还原角色“神”的能力,做不到,表现不好,表达不出来,观众自然不买账。“中国人的心里,它有一幅画面……

    你跟他心里想的不一样,他首先就不承认你。”在这一点上《刺客信条》和近些年由国产武侠、剑侠、仙侠等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完美的充当了反面教材,为后来者在审美逻辑的辨识方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听说最近《怪物猎人》电影版公布了一张剧照,笔者喝了口水一点不慌:看看再说吧。最后借由郭德纲老师的几句话结束本周话题:“我们也承认国外的摄影技术,特效,方方面面都很好,但这个东西你非得说,你,我,他咱三人相互支持,你看我设计个孙悟空这个样子,设计个唐僧这样,你爱看不看。好好,你们仨相互尊重,那不管用啊。不要跟老百姓对着干。”扮不上“像”,不如不唱,不如不改,不如不演。

    银河正义使者:

    这其实很好理解,我在很多的文章里都阐述过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电影与游戏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异常的相似,它们都是极度依托于技术发展的一种艺术作品,当整体的技术水准上升的时候,整体的制作水平也会上升,但同样也是无论技术水准如何发展,其艺术价值却很难受到影响。

    从《超级马里奥兄弟》到《死亡之屋》,从《吸血莱恩》到《魔兽》,其分歧点莫过于游戏粉丝与普通观众的冲突、导演对游戏的理解与自身业务水平的冲突、版权方与投资人的冲突。

    《生化危机》电影版好吗?不好,混乱的设定让整个系列与原作没有了丝毫关系,游戏粉丝对它的态度几乎可以用嗤之以鼻来形容,可是这部作品在商业上却获得了实打实的成功,它成功讨好了普通观众。

    《最终幻想:圣子降临》好吗?不好,过于粉丝向的设定与颇为隐晦的叙事方式导致这部作品对于普通观众实在不太友好,但是游戏粉丝们购买的蓝光数量足足让SE收回了制作成本。

    所以根本不是游戏改编电影的原罪,更多的只是上面我所提及的冲突还未解决,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

    世间安得双全法?

    那是放屁。


    以上就是原创组的各位编辑们对这次事件的看法,当然,您一定也有您自己的看法,我们欢迎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如果出现了意见相左,我们也会在评论区和您展开激情battle。

    感谢观看,祝您有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下周再见。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