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点
2021-04-18
时下,有关性癖的话题,已然成为互联网上网友讨论的热点。无论是旷日已久的“牛头人”大战“纯爱战士”,还是各种有关性癖的奇怪表情包,都反映出当代网友在性癖讨论上的开放。只要网友敢在网络上放图,就有人敢在图片下评论“兄弟,你的XP(性癖)好XX奇怪!”
而“小心兽人控”,正是在这个聊啥都能牵扯到性癖的环境下,所诞下的产物。
“兽人控”这个词由来已久。如果单纯地将“兽人控”中的“兽人”,理解成为游戏或动画中的兽人角色,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在国内,“兽人控”一般认为是由“furry控”衍生而来。但“furry”本意并非是“兽人”或者“野兽”,而是带有形容词含义的“毛茸茸的”。也就是说,“furry控”本来是指那些喜欢毛绒动物、玩具或角色的人。事实上,享受“吸猫”或者“吸狗”乐趣的网友,本质上也能算作半个“furry控”。
因为“furry”谐音“福瑞”,有不少网友又将“furry”控念作“福瑞控”。而“furry控”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圈子,又被称为“兽圈”。作为一个圈地自萌的小圈子,“furry控”和“兽圈”原本的知名度并不高。但由于近些年,像电影《疯狂动物城》、动画《BEASTARS》(动物狂想曲)、《BNA》的上映,使得这个圈子逐渐为大众所知。
然而,也因为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furry控”等于“兽人控”的言论便不胫而走。这自然是一种误解。但是对于很多不了解“furry控”、不了解兽圈的人来说,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容易影响正常的判断。加上“furry控”圈内,确实存在熟人间以“兽人”玩梗的现象——“小心兽人控”便是其中的梗之一。结果,自然是路人更难理清“furry”和“兽人”间的区别。
再回看“小心兽人控”这句话,如果不了解这句话中的梗含义,很容易会使人产生“furry控”是什么危险角色的感觉。此外,相比主流文化,“furry控”这种涉及个人癖好的亚文化产物,也确实很难获得大众的理解和认同,因而获得的质疑、歧视、以及恶意,也会更多。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提到“furry控”和兽圈时,很多人都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不融于主流文化而遭受的歧视,也是显而易见。现在,如果在网络引擎上输入“furry控”这一关键词,总能发现衍生词中,会带有“恶心”、“乱”等负面词汇。
最近流行的表情包“furry控是吧?”,则能更清楚地表现出“furry控”在当今互联网语境下的歧视和贬义。当有网友对拟人化动物发表言论时,你发上这个表情包,大概率别人会觉得你是在嘲讽他的癖好不正常。
事实上,网络对于“furry控”的偏见,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地步。似乎“furry控”已经成为奇怪性癖的代名词。不少网友在发毛绒动物或玩具的图片时,总会特别强调自己不是“furry控”,或者会带上一个“滑稽”的表情,以抖机灵的方式避免可能会有的网络暴力。
图源:百度贴吧
将“furry控”视作不良性癖,这种行为明显过于偏激。但“furry控”这个词已经和性癖扯上关系,却又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furry控”这个词自“诞生”以来,似乎就天然地和“性”有了联系——虽然“furry控”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但其存在的时间却并不短。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furry控”便已经在美国初具规模。
是的,对于国内网友而言,“furry控”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动物拟人化,是“furry控”诞生的关键。然而动物拟人化的历史却由来已久。早在1908年,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发表的童话小说《柳林风声》,算是开启了动物拟人化浪潮的大门。在《柳林风声》的影响下,拟人化的动物,就逐渐成为小说、漫画以及动画作品中的常客。大名鼎鼎的迪士尼动画,其名下最为经典的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等角色,都是动物拟人化的产物。
随着拟人化动物的火热,相关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直到现在,我们也经常能在动画中找到一些拟人化的动物。但是在美国,拟人化动物却与上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浪潮扯上关系。就在那个时间段里,以拟人化动物为核心的“furry控”,开始逐渐与“性”产生联系。
以1968年的漫画《怪猫菲力兹》为例,这部以拟人猫为主角的漫画,十分刻骨地展露出了许多暴力和色情元素。在美国的“反文化”浪潮中,“嬉皮士”无疑是这次运动的标志。而漫画中的菲力兹,则有着十分鲜明的嬉皮士特征。菲力兹虽然打扮得十分上流,但满脑子都是女人和致幻剂,甚至还有着和三个女孩(母猫),共同沐浴的旖旎场景。作者表面是在写菲力兹的荒诞和迷茫,实际上则是讽刺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
这部漫画在1972年,还被制成动画影片上映。因为片中存在大量少儿不宜的情节,《怪猫菲力兹》也成为了美国首部限制级动画。不过,从《怪猫菲力兹》这部作品中可以发现,动物拟人化在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上,着实是一把好手。
《怪猫菲力兹》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更多的创作者也开始学《怪猫菲力兹》那样,将“furry”和“性与暴力”进行结合。漫画《猫咪舞者奥马哈》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反文化浪潮进入尾声后,很多“furry”作品也不再拘泥于性和暴力。诸如科幻等元素也开始注入到“furry”作品中,例如漫画家Steve Gallacci以女性拟人猫为主角的作品《尔玛·菲娜》。之后,一些网友,特别是钟情科幻元素的网友,开始讨论“furry”作品中的科幻情节和动物角色。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以及讨论话题的不断拓展,最初的“furry控”圈子逐渐形成。
有研究图表证明,大多数“furry控”,并不是因为性或者色情加入到这个圈子中的。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洗猫吸狗也能算是“furry控”。“furry控”的圈子,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包容的圈子。
左边不因为色情成为“furry控”的人数占了极大比例。图源:知乎
尽管如此,性和暴力元素,仍是“furry”作品中的常客。自反文化浪潮以来,“furry”身上就已经刻下了色情的烙印。这固然算是“上古遗留”问题,但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一点则在于,确实有很多人,包括“furry控”和“兽圈”中的一些人,一直将“furry”作品视为表达和传播“性”的优质土壤。这一点不仅是在国外,国内的“兽圈”,也很明显地出现了这类现象。
在知乎、百度贴吧等国内网络社区论坛上,吐槽“furry控”和“兽圈”乱的帖子并不少。在“furry控”中,性癖混乱是引起网友争议的主要槽点。
图源:知乎
在圈子里疯狂传播的各种色情图片,也成了一些网友对“furry控”和“兽圈”谈虎色变的原因。
图源:知乎
在国外,“furry”文化和圈子作为时间早且规模较大的亚文化团体,长期处于被研究的状态。而男性同性恋在“兽圈”中占据一定的主流地位,则在最近的研究中有所体现。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中,就有数据显示,“兽圈”中的同性恋已经超过异性恋,成为仅次于双性恋的第二大性癖。
图源:知乎
男性同性恋作为同性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之大也可想而知。落到个人,则是网友在欧美“兽圈”中,能看到大量男性同性恋相关的作品。
图源:知乎
而“同性恋”在“furry”文化中盛行的原因,也在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那次反文化浪潮。当时的美国年轻人提倡“自由恋爱”,其中更包括性取向的自由。1970年,美国还爆发过“同性恋解放游行”。在那段时间,曾被同性恋支持者拿来当宣传工具的“furry”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同性恋”的标签。
同性恋解放运动
为了整顿“兽圈”的混乱,美国部分圈内人,还在1998年发起过一场“燃烧之兽”运动。这场运动很明确地指出了“furry”文化和“兽圈”中同性恋元素盛行,并且主张圈子“去色情化”。当然,从目前欧美“兽圈”的现状来看,这项运动显然不算成功。
“燃烧之兽”运动的标志
欧美“兽圈”情况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国内“兽圈”为何“男性同性恋成风”。如果你在B站搜索“FURRY兽人”,甚至可以直接搜到不少男性同性恋图片和视频。
这里并非对男性同性恋有任何歧视,而是对于普通网友而言,这种环境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
不过,需要正视的一点是,喜好“furry”并不代表就是倾向同性恋。即便是“兽圈”内,倾向异性恋也大有人在。更何况,“兽圈”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圈子,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将其牵扯到性癖这种个人隐私上。毕竟,在最开始放出的图标中,不因“性”而进入“兽圈”的人,才是大多数。
然而,外界对“furry控”,对“兽圈”误解依旧根深蒂固。这固然与“兽圈”中的各类乱象脱不开关系。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么个道理。但是,主流文化对亚文化不了解,因此妄自揣度,或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将“furry控”和“兽圈”,换成“JK圈”、“Cosplay圈”等一系列亚文化圈子,就会发现这些圈子的遭遇,都非常相似。“JK圈”,不过是爱好日本女子高中生服装的网友们,所组建的同好圈。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东西。但由于“福利姬”等色情元素的影响和渗入,导致在普通人眼中,“JK圈”与色情深度绑定,至今依旧遭到各种“有色眼镜”看待。
“Cosplay圈”的遭遇,也与“JK圈”类似。不过,在更多的人了解Cosplay后,这样的误解正逐渐消失。
其实,抛开“JK圈”和“Cosplay圈”不谈,国内如今的“游戏圈”,又何尝不是在“白眼”中逐渐壮大的呢?2000年6月,“游戏机销售禁令”的发布,让游戏彻底成为主流文化里的“反派角色”。当时,游戏“电子海洛因”的别称,让不少人谈之色变。即便到了现在,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的人依旧不少。
随之时代的发展,以及主流文化对游戏产业的接纳,游戏才逐渐正名,并最终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
对于亚文化圈子,普通人一开始对其抱有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现在的“furry控”和“兽圈”,不了解的人,就会被其中的乱象所误导和影响。
但当我们用更全面的目光,去看待“furry控”和“兽圈”时,才能拨开偏见与乱象的迷雾,去发现其中好的,能被接受的东西。
所以,当网友晒出毛绒动物或玩具的可爱图片时,我们大可不必用“小心兽人控”来抖机灵。毕竟,“furry控”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爱好。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