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小编营业啦,早上弄点汤粉778,我在家最爱吃这个了,真是绝绝子,没想到在上海也能吃到,激动得跺jiojio。结果和Bro们在office写稿一直写到了晚上十点钟,救命[SOS],我真的哭死,呜呜呜。回家的时候还没赶上公交车[Bus],无语子,真下头。不过,嘻嘻嘻,回家的时候吃上了好恰的M记,麦当劳叔叔真的好可耐啊,可乐加冰也是YYDS,我暴风吸入。不管啦,今天也是在逃小编摸鱼的一天呢,好想谈一场双向奔赴的恋爱呜呜呜。
暴力“绝绝子”梗集合的人话版本
这一段是滥用梗和流行语的极端化模仿。如果上述文字让你感到不适,我对此表示抱歉,相信银河老师在审校我的文章时,也一定很烦躁。因为上面的整段话,我都没有在好好说话。
我既没有准确的用词,也没有像样的结构,抛开那些古怪的梗和流行语,整段话其实就是流水账的记录和苍白的表达。最严重的问题是,我没有去使用我自己的语言,而只是在粗暴地玩梗。
如果用我自己的表达方式,我能抒发辛苦加班后的惆怅情感,也能描绘万籁俱寂,昏黄灯光下只有我一人独行的画面,去营造气氛,塑造文字的美感。我甚至能结构性地思考我与工作的关系,更深入地去分析,日常之外的,我的人生和目标。
而如果我想这么做,那么必然不会是这样的用语,因为这些梗和流行语,归根到底是冲浪“偷来”的。并且,这些梗和流行语本身,也往往因为语意不明,过于泛用等原因,难以承载连贯、细腻且准确的表达。
表达震惊只会“卧槽”,表达赞美只会“牛批”“绝绝子”,程度深一点的就“永远滴神(YYDS)”,表达对糟糕事情的感受只会“离谱”“yue了”“无语”。当这些词汇,无法准确地承载你所表达的内容时,就会出现张口难言的困境。只用这些词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必然是粗糙、苍白且难以理解的。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对于这个小组14万个成员来说,上述的这种表达困境,就是他们想要去突破的。
他们的“失语”,既不是生理上的哑巴,也不是病理上的语言功能障碍。而是组织语言能力的退化,自我表达能力的衰弱。他们的语言,不属于他们自己,在跟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对抗,让他们张口难言,谓之“失语”。用小组成员“果汁好吃”的话来说:“心中憋着无数杂乱无章的念头,但总也抓不到关键词将他们组成句。”
在这个小组的帖子中,对某个网络流行语的替代用词,是很常见的内容。
他们会询问能够代替“牛批”“yue了”“绝绝子”“下头”等等用语的词汇,寻找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赞美、反感、惊叹、扫兴等情绪的用语。
图源:豆瓣@momo
为了从抽象的模糊表述中脱离出来,他们还主动寻求更精确的表达。
他们会询问看到美丽晚霞后,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询问如何委婉表达,自己不想上班的意图;询问某个精确场景,能够应用的成语或诗词等等。
图源:豆瓣@Lecho
关于导致“失语”的症结所在,在这个小组的讨论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比如,在成员“枕水”的帖子里,就相当精辟地将之归结为“思维惰性”和“表达惰性”的共同作用。
他认为,之所以会对梗和流行语过度依赖,是因为在思维上,我们不愿意去思考更具体的东西,让抽象和碎片的思维四处发散。而在表达上又没有完整的、准确的表达,依赖简单的词汇,随便玩个梗,就将自己想说的话,糊弄过去了。
图源:豆瓣@枕水
须知,文字能够承载的信息是有上限的,过分精练的文字,必然导致大部分含义的流失。
诸如“绝绝子”“牛逼”“YYDS”“卧槽”这样的梗,将你的情绪、思考高度提炼出来,它们适用任何场景,只要你想要表达某种态度,甚至不知道应该回复什么,都能直接一句“牛逼”了事。
发展到最后,已经不需要思考去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了,“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这个梗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但是,梗和流行语的滥用,只不过是“失语”表因。更本质的根源,还是同质化且不友好的大环境下,对认同感和安全感的追求。
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往往容不下复杂的语句,大家都在追求的是更简练和直接的表达。当初微博之所以能够爆火,与其只有短短140个字的输入上限,不无关联。现今短视频热度居高不下,长视频市场正在萎缩,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大家的注意力和时间,也被割得越来越散。像我这样一篇数千字的文章,其实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阅读阈值。
这样的环境下,简单、直接的语句,明显更有利于交流和传播,但我上文中也提到,过分精简后的表达,会流失许多内涵。而且在极度精练后,就必然导致表达的同质化。与其自己去压缩语句,不如直接用别人压缩好了的热梗、热词、段子,都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会需要向外表达,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需要向外界汲取认同感的,或许不需要很多,但总归是要有的。而同质化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网络社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同温层”,大家都在用一样的梗,你抖一个机灵,我扔一个包袱,都能接住,都很快乐。
比如,你能够理解什么是“宫崎英高跌下神坛”,那么你就解读出了我们之间的沟通密码。再进一步,“只要你吹《只狼》,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梗和流行语的使用,就成为了彼此身份认可的一部分,只要你加入这场集体化的狂欢,那么你就能够收获随之而来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当然,有些时候那些梗未必真的能触动你,只不过为了合群,只能够逼迫去接收、学习和使用。这也是许多网站,内容全靠抄袭和搬运,没有半点营养,但能凭借“XXX是什么梗”坐拥每日几十万流量的原因。
其次,在同质化环境中跟大家一起玩玩梗,未必不是一种保护自己的选择。
互联网的讨论环境,从来都不是什么团结友爱的氛围。不停地相互攻讦,党同伐异,才是正常情况。认真地表达观点,未必有人买你的账,连篇累牍的论述,也未必有人愿意去读,一个不小心,只会是无尽的谩骂、争吵和扯皮。
我很有幸能成为一个文章作者,能够写点小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对我而言,看文章的评论区,是一件十分难受的事情。前几天,我的好同事太空棕熊,针对《黑神话悟空》的新预告片,写了一篇让人叹为观止的文章,观点鲜明,旁征博引,论证到位,语句还相当有趣。但是评论区鸡飞狗走,特别是在网站上的评论区,充斥着难以言喻的戾气。
在这样“热闹”的环境中,想要好好说话,是不容易,而且危险的事情。如果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那么就只能通过玩梗,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情绪,“有一说一,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匿了”。
所以,与其说是梗让人不会好好说话,不如说是同质化且不友好的舆论环境,裹挟着所有人不能好好说话。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梗和流行语的滥用,在这个“缓慢被锤”的过程中,也未必有那么大的责任。没有它们的存在,低密度的,无意义的话语也同样会在互联网上泛滥,比如臭名昭著的“小编体”。
这种“小编体”废话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
归根到底,梗只是一种工具,它会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件好用的工具。
用“YYDS”这个电竞圈里土生土长的称赞词汇,来赞赏高手的操作,确实比“厉害”要来得更对味儿;用“你搁着搁着呢”来反讽话里没有半点有用信息的人,确实也更简单有力,甚至有种黑色幽默的意味;被人逼着自证“喝了几碗凉粉”的时候,来一句“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不仅到位,而且应景,“所以《让子弹飞》什么时候申遗”。
图源于电影《让子弹飞》
只要用在恰当的场景,无论是梗、成语还是诗句,都是有效的表达。
更何况,哪怕没有梗这种东西的存在,将自己想说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件痛苦且困难的事情。
语言虽然是人思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还会有画面,还会有情感,甚至还有许多抽象的、不成逻辑的碎片思绪。
该用怎样的语句,去承载这一切,总是让人绞尽脑汁。这个过程就像是从零开始做木工,必须对你的内心进行砍雕凿削,让木料成榫卯,才能砌成斗拱飞檐。
若非如此,“僧敲月下门”的苦吟典故,也不会让人如此感慨。
自我表达的过程,就是这种不断斟酌,推敲,痛苦地自我挣扎的过程。
为何这般痛苦,人还是要去自我表达?
关于这个问题,我总会想起曼德尔施塔姆的《列宁格勒》中的一句——“人死了,热沙冷却,昨日的太阳被黑色的担架抬走。”
肃穆的颜色、变换的温度、厚重且动态的画面、直击内心的关乎死亡终极的情绪,统统都凝练在这十几个字中,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味出,1930年代列宁格勒的风雨飘摇。
这便是自我表达所追求的,触动灵魂,跨越人与人之间“悲喜”的相隔,即便没有斐然的文采,也要真正做到让文字属于我自己。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