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中等偏下

2024-01-01

冬读大冰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

    江湖上有这样一个传说。

    某天,著名作家大冰在浪迹天涯时,因为天黑找不到住处,所以去路边一个大爷家里借宿。

    大冰敲了敲门表示想要借宿一晚,大爷把门拉开一条缝问“谁啊”,大冰回答道“主持人、作家、民谣歌手、背包客、皮匠、银匠、诗人、酒吧掌柜、油画画师、手鼓艺人、禅宗临济……”,话还没说完,大爷啪一声把门合上“你们走吧,我这住不下这么多人”。

    这是最著名的大冰笑话,可能没有之一。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在二〇二三年的年末,在大冰以“小蓝书系列收官之作”《保重》暂离文坛的第二年,当青春文学畅销榜换了一面又一面,这位十年前出道开始写书的作者,突然又一次跃入新时代年轻人的眼帘。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你会在刷微博时,看见人们心照不宣地玩大冰笑话。比如在某条“弱智吧官微”的推文下,刚新鲜出炉的热评就是大冰文学的拥趸,有人用书名开场,有人用书名设问,还有人用大冰文学知识点进行中段衔接。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你可以看到人们将大冰的名字代入生活,当有人晒出自家装满大冰作品的书柜,人们就会亲切地给书柜冠以另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冰柜”。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小红书@江西炒米粉天下第二

    有人指出大冰才是最应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领域作者,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早在自己的作品《百年孤独》中致敬过大冰。马尔克斯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大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那么,笑话已经讲过几个,现在提个小问题,谁是“大冰”?

    如果你没听过大冰的名字,那么自然很难了解这些到底是怎样的笑话。

    虽然解释笑话未免有些没劲,但考虑到有网友曾经误入“大冰签名售书活动”,以为是“奇志大兵相声组合”里的“大兵”转行写作了,所以我们认为还是有必要搞一点“科”普。

    如果我们简单地介绍大冰,那么寥寥几个字就能讲清楚:大冰是位从主持人转行写书的畅销书作家。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新浪微博@大冰

    但这样介绍大冰未免有些过于草率,如果按照大冰在自己著作《乖,摸摸头》中的介绍方式,那么他的身份是:作家/某卫视首席主持人/某高校导师/民谣歌手/老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科班油画画师/手鼓艺人/业余皮匠/业余银匠/业余诗人/资深西藏拉漂/资深丽江混混/黄金左脸/禅宗临济弟子。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小红书@热心市民小番茄

    考虑到《乖,摸摸头》在2014年出版,距今已经有近十年之久,所以可能还要加上几个标签。比如《乖,摸摸头》出版后的“畅销书作家”、在短视频平台更新摩旅视频后的“摩旅爱好者”、手游《和平XX》高手,以及从“大冰文学”衍生出的“互联网模因源头”。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小红书@三体THREE BODY

    也许在十年前,将自己的所有兴趣爱好,乃至于人生经历进行罗列,自称“半吊子的骑行爱好者”“不合时宜的诗人”或“不敬业的酒吧掌柜”还算流行,但在“游戏领域大神”“魂系游戏高手”这些负面标签漫天飞的如今,这么多标签看着多少有些离谱。

    但说起来,比大冰标签更离谱的,显然是大冰作品中那些曲折的故事。

    当然,大冰写过很多本书,每本书里都有若干个故事,所以我们只选出一段最著名的段落进行展示。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显然,这句“幸亏小XX卡在石头缝里才没滚进金沙江”不能说“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能说离谱到让人甚至难以吐槽。如今再回看这段,顺着“硬度”“韧性”这些关键词联想失物,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只有《怪物猎人:崛起》里刚打磨好,会噌一下发亮的太刀。

    当然,读者们不会只因为一句“鸡鸡卡缝”就全盘否定大冰,真正让大冰口碑逐渐从“说书浪子”转到“无内鬼,来点大冰笑话”的原因,还是大冰作品里永远一个调性的故事。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在大冰的故事里,你不常看到大冰的存在。大部分时候,他都以第三方的旁观者视角,讲述着其他人的故事,只是偶尔插入几段自己和其他人的对话“发生XX事的时候,我就在XX地,和XX人在一起”。

    一次两次没什么问题。但这样的故事多了,你可以想象读者大概会发现一些端倪“怎么一本两本全是一个味道”。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早期“骂战带货”

    当那些充斥着“诗与远方”“年少轻狂”的“冰系青春文学”还没来得及让作者“著作等身”,年轻时沉迷大冰“掺糖风霜烈酒”质感的年轻人们缓缓被时间醒了酒,开始觉得情况有点不对。

    “冰学”应运而生。

    你可以看到,有人将“冰学”研究模拟成金字塔逐层分级,从“新兵蛋子”到“冰学学士”再到“硕博连读”,根据读者对“冰学”的涉猎程度排名。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小红书@还是先勾线吧

    当然,在有学位制度之前,基础知识显然是少不了的。比如这篇围绕教材课文《安塞腰鼓》进行改编的“安塞冰鼓”,主要考点就是一个“人物身份”。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小红书@热心市民小番茄

    你甚至可以看到,有人围绕“冰学”制作出了专门的试题,供给各位“冰学”学子复习,希望他们可以巩固“冰学”知识点,最终成功在“高影响冰子”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大作。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B站@AKA嬛球达人

    与此同时,由于大冰每本作品的书名看着都有点故事。于是,“冰学”研究者们仅仅围绕书名,就可以创作出无穷无尽的“冰源”,在互联网上以各种方式展示。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图源:新浪微博@-枕风月-

    而在整个3DM编辑部,只有我最能驾驭这个“冰学”选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真看过大冰的书,而且对“冰学”的研读程度也算是契合ID的中等偏上。

    在我刚学会网购的那年,似乎每打开一家网上书店,大冰的书永远处在最醒目的“畅销书排行榜”,同时榜上还有引发潮流的《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买了本《乖,摸摸头》。

    具体的过程就不细说了,你只需要知道我在读完《乖,摸摸头》后如饥似渴地购入了《他们最幸福》,然后又等了很久《阿弥陀佛么么哒》开卖,再后来听了小四五百遍不同“冰曲”就行(随书分享的歌)。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但你要问后不后悔,我只能说不后悔。

    虽然大冰的作品完全“不实用”,但那句“要相信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确实还是给我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鸡血,大致上起到了比较积极的正面疗效。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初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言之有物”的作品,曾经的滤镜多多少少都会淡去。人们会逐渐会质疑大冰那些掺糖撒霜的烈酒,贴上名为“青春文学”的标签。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我和“青春文学”最偶然的一次遭遇。大学有次和舍友闹了矛盾,后来舍友专门在我的生日,带着和好的目的给我赠送了两本“我看上去会很喜欢的书”,而这两本书虽然不含冰,但名字你可能不会陌生《你的XX,虽X犹荣》以及《从X的全世界XX》。

    收到那两本书后,我确实和舍友和好了,但看见书名的瞬间,心情着实很复杂。

    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吗?好的。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走进青春畅销文学的书架,才发现世界并不大——当年我读过的“悲伤逆流成河”,如今换了新的调子,开始撩拨又一批年轻人。

    先别急着否定“爷当年读书,闲了都是读卡夫卡、村上春树,可从没读过大冰”,你要知道,还是那句炖至软烂的老话“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如果套上“冰学”的模板,那就是“没有人永远读大冰,但永远有人读大冰”。

    就我身边的案例来说,前段时间我回家带初中侄女去书店,问她有没有什么想读的,我以为她会说漫画或是什么名著,但她最后挑了本《X边有个小X部》。

    我一看作者名“呦呵,老熟人”。

    要是能年轻个十岁就好了。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