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头车
2024-06-13
不怕各位笑话,我上高三之前数学考试的成绩就没高过六十分。倒也不是我天生痴呆蠢笨,主要是做题速度实在太慢,每每遇到代数题都从头开始手算,别人都在纠结最后一个大题的倒数第二问了,我还在做填空——数学题是这样的,出题人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出题,想方设法刁难考生就可以,可是考场上抓瞎的学生们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这样的场景,此时此刻正在全国各地的考场上演,下一个可能就是你。除非,你能做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向所有人证明,你有光速做题的力量与勇气,加入公式做题的行列吧!
毕竟,套公式不仅做题快,就算结果错了,还多少能拿到些步骤分,没做对题≠我不拿分……
很抱歉,在文章的开头就玩了烂梗,还一玩就是三个。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沟槽”的公式确实有种神奇的魔力,能让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任何东西往里面塞。尤其是最为出圈的“鸣潮那些式”,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其发源地的二游圈——如今,你在各种地方都能看到这个句式。
看到法国IGN不懂装懂锐评黑神话时,我们可以嘲讽“媒体是这样的,看文章的观众只要在评论区炎上骂街就可以,可是不懂装懂又光速滑跪的小编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遇到斯坦福抄袭清华AI模型的时事热点时,凭着一句“清华只需要研究大模型就行,我们斯坦福要考虑可就多了”也能冲上热评,收获诸多点赞。
在“官媒”《人民日报》发布的高考助力微博底下,你能看到准时出现在各处蹭热度的营销号们疯狂复读那些景点的鸣人鸣言,各大考区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也被公式迎刃而解。
甚至,就连公式的发源地与公式本身,都难逃被套进公式的命运——二游厂的文案组只需要写出逆天文案就可以了,而我们套公式玩梗的玩家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尽管《鸣潮》的开发组以很快的速度更改了出现问题的台词,但其造成的影响已经难以抹消——以至于有不少人断言,即便《鸣潮》的热度可能会逐渐褪去,但这句经典公式将作为继“唐妞不等式”后,定型文史上又一座不朽的丰碑,被网民们无限传颂下去。
可为什么现在的大伙会这么喜欢套公式——或者说,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套公式”的?
想知道这些,我们还得回归到这些“公式”的原点——定型文。
“定型文”这个词是对日语“コピペ”即“复制粘贴”的翻译,原本就带有“样板”和“固定用语”的含义。而在翻译后,“定型文”的含义就基本固定成了“有一定固定形态的格式化文字”。
这些“定型文”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原型”,而这个“原型”总会展现出一定的精神内核,并因此为人所熟知。例如,最早在日本2ch上“出圈”的“露易丝定型文”,就以其极尽癫狂的“发情告白”而闻名,被网民冠以“一般发情○○○”之名。
日本人终于……早就疯了
乍一看,“定型文”和“典故”与“梗”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同样基于某件既定故事,同样被频繁引用,但不同之处在于,“定型文”的主体是高度可变的,甚至文章结构都可能与“原著”不尽相同。
如今流传甚广的“詹姆斯决定一”,便是如此。最初仅仅是2010年詹姆斯在从克利夫兰转会至热火时的一句“我要把天赋带到迈阿密”,并没有什么喜剧效果。但在诸多“黑粉”的持续创作下,这段话最终演变成了拥有喜感翻译腔和突兀转折的文体——“你知道的,A是我兄弟,我认识B,这家伙强得不可思议,我相信我们三人组队可以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有时候做出决定很难,经过许多个日夜的思考,我决定把天赋带到C队,至于D,我祝他们一切都好。”
这中间的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被替换,因而在任何体育运动、电竞,甚至公司的人员产生突然变动时,尤其是“忠诚老队员离开”的情况下,这段文字都能完美适配环境。
没错,这就是典型的套公式——即便在此时,“公式”乃至“定型文”的概念,还远没有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但“引经据典并替换主体”的做法,却早已在无形中渗入了每个网民的日常。
而当“定型文”这个概念随着2018年的“皮套人热潮”火遍全网后,这种“修改经典”的表达方式更是愈演愈烈——几乎每一个特定情况,你都能找到一段“经典”,将其加以修改后,形成全新的“圣经”。
当玩家被各种游戏中的OP角色激怒的时候,就可以吟唱一段“奎桑提圣经”,并将其中的主角替换成刚刚把你干死的末日铁拳、现代卢克和界徐盛——“你说得对,但这就是江东铁壁界徐盛,体力4勾玉,有强制命中,有拆牌破防,还能增伤,古锭刀装上再喝口酒……后面忘了。”
当一件事物有一些缺陷,但这个缺陷又被事物的另一特征恰好弥补时,大伙就会搬出一个象征着漏液漏气,充满松弛感的Among Us小人,并用更应景的玩意替换掉痔疮与肛门紧缩术。
从“在没有软化的情况下”的“怪猎”圣经,到“口袋里有一把能取消的直剑”的“黑魂3”圣经,几乎每一款游戏都衍生出了专属的定型文。
同样作为ACGN重要组分的动画,也不遑多让——有那么一阵,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念叨“为什么要演奏XXX”和“你这个人,满脑子都只想着XX呢”。
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公式”,实际上就是这类定型文发展到极致的成果——不论是“唐妞不等式”还是“鸣式”,本质上都是一段以“倒反天罡”为内核,结构精简、主题明确、内容可替换性极强的定型文。区别只在于,如今的“公式”比起之前仅适用于特定情况的定型文更加万能,也更平易近人。
得益于“原著”一本正经倒反天罡时显露出的滑稽感,“唐式”和“鸣式”几乎没有任何理解成本,即便是“圈外”的人也能一眼看出这句话的整蛊意味,而“圈内”的人更是能瞬间接收到公式的深意。
而构造简洁、主体明确的行文结构,也让公式的替换变得格外轻松——套“鸣式”是这样的,只需要随便拎出两个对立的词往句子里一套,就可以了。
但为网民们补习公式结构的语文老师们要考虑的就很多了
相较于“鸣式”的轻松易上手,“唐式”则在自由度的方面更胜一筹——毕竟,整个公式的核心,就只是一个不等号,两边的内容可以在违背常识的情况下随便填写。
在偌大的互联网上,“倒反天罡”这档子事儿可真是多了去了,但凡是存在矛盾的两件事儿,把矛盾的主次一颠倒,就是公式发挥的舞台。
上述的特点都让“套公式”的上手门槛大大降低,不管是用于挖苦讽刺,调侃自嘲,还是只是单纯玩梗想图一乐,几乎每个人都能信口诌上几句,感到有趣的人也能快速模仿——哪怕他们对这个公式的前因后果一无所知。
如此这般,“公式化做题”的病毒式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在《人民日报》微博底下套公式的营销号们根本没听说过《鸣潮》,在各种视频评论区刷“看视频≠我点赞”的观众也对唐妞一无所知,但他们的表达方式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被这场风潮影响,不自觉地步入了“大公式时代”。
ChatGPT都在用,用过都说好
只是,表达方式明明那么多,大伙在现实中也都会好好说话,为什么偏偏会选择套公式,而不是正儿八经地打字说话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正如古人用典,前人玩梗,我们现在套公式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表达力度罢了。
“典故”在传统中,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古人引经据典,就是通过使用人们曾经达成的共识与曾经共享的知识,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也就是“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只是,随着互联网沟通节奏的不断加速,“引经据典”的表达力在环境中逐渐钝化。当单一的引述无法满足大伙的表达需求时,语言的自我迭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就连“典”这个词的意义,也被互联网所改变了
如今的“公式”,实际就是在“典故”和“梗”的基础上,增添了表达者自我创作与修改发散空间的结果——将典故的理解门槛降低,又将表达的自由度提高,让“增强表达力”的效果变得更为直接且有力。
虽然表达方式并不是越直接越好,但在逐渐快节奏的互联网发言环境下,这种直接有力表达方式,必然会占据它的一席之地。
或许,“鸣式”和“唐式”会随着人们一遍遍的传唱而逐渐褪色,为人们所厌烦,最后登上春晚小品,彻底沦为烂梗……但“公式化做题”的风潮,或许还会与我们相伴很久。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