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韵
2025-05-03
说出来惭愧,我时常因为不够西格玛而感到与3DM编辑部格格不入。这不是因为我是《瓦罗兰特》的忠实玩家,也不是保持二十多年金身不败纪录的男性瘾者,更不是见到异性就放弃理性思考呼喊妈妈的特殊人群——你知道的,那是我的另一位朋友,并不是我本人。
必须声明的是,在互联网上观看女菩萨,已成了我每天上班的固定环节之一,这绝不是因为我有超乎想象的炫压抑,我仅仅只是在找新的选题而已。表面上,我是同事眼中的虾头男——在内心深处,我是一名处心积虑认真工作的3DM编辑。于是,在我孜孜不倦地寻找下,一张网络上流传的图片进入了我的视野。
这张图片来源于B站的一位专注骑行的UP“柏林少女o”——她通过拍摄擦边视频获取金钱,并将钱财用来捐赠建设希望小学,在功成名就后结束自己的骑行之旅,把心爱的摩托车赠予他人,最后删除全部视频,潇洒地离开了互联网的舞台。
熟悉互联网的读者都知道一件事——擦边,是流量时代的版本答案。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各行各业都在市场的带领下,掌握了下议院参政的核心技术,就连骑行圈也不例外。穿着清凉、身材傲人的异性,骑上了比她们块头还大的公路车,在马路上上演一场又一场速度与激情,配上诸如人生是旷野之类的文案,让观众沉浸在纯粹的视觉刺激中。
理所当然的,“柏林少女o”应该也是一位这样的骑行圈UP主。正当我想要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却发现B站关于她的资料十分稀少,几乎在此次退网行动中抹去了她所有的痕迹,唯一剩下的仅仅只有打游戏的录播,甚至连露脸的视频都很少,更别提你们爱看的擦边了。
诡谲的事情来了,当我在抖音上搜索“柏林少女o”,却发现她并没有如网传的一样退出互联网,依旧保持着正常的更新频率。并且,翻看她以往发布的视频,不说和擦边毫无关系,也算得上是和擦边毫不相干。
在她的视频中,并没有你们和我都爱看的那些东西。只不过是些段子,略微带了点颜色——屎黄色。是的,你没有听错,这是一些围绕屎尿屁的笑话。正如那句老话:互联网的大粪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比如,她会在绘声绘色地描述人在上厕所时的各种“冥场面”,包括但不限于擦三十多遍屁股没擦干净还擦出了血、以为擦干净了再确认一下结果发现又有屎。
再比如,她还会结合热点歌曲,创作与“我用粑粑做蛋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痔疮酱,我更喜欢你”。
如果你怀疑这样大尺度的内容是否有些重口味,那我只能回答你这样的博主不仅有人看,粉丝还一抓一大把。在她的私信和评论区中,不乏有些口出狂言的能人志士,试图将屎尿屁转化为进一步的生产要素。
而她本人的形象,也在其制作传播的内容中塑造得非常完整——痔疮区达人,但凡更新一点与屎尿屁无关的内容,都会被粉丝在评论区亲切地问候一句最近的精神状态。
刷卡——指的是搓澡时掰开鼙鼓刷洗的动作
看到这里,你可能最大的疑问就是,擦屁股也能算擦边吗?这位博主和擦边哪里能搭上关系?我知道你想看什么,但确实是没能从她的账号找到些许大尺度的图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账号的置顶中找到答案。原来,一切都是某些营销号的谣传——这种开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事情,在互联网上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剧情。
而有关女菩萨的事迹,真要研究起来,你会发现这样的例子在擦边主播中并不是少数——比如,此前因为998元充电档次而陷入争议的Coser“小圆Rabi”,就曾参与着慈善捐赠计划;除此之外,在推特上也存在着一些门槛费为参与公益计划的福利姬。而一旦擦边主播将获得的收益捐赠出去,她们往往就会被网友尊称为女菩萨。
或许这位名为“好H好女杀手”,才是第一个因为“擦边之外做慈善”在互联网上出圈的人。在直播间里,她是玩弄男性的致命诱惑;在直播间外,她是上山下乡的乡村好教师。
并且这种故事在传播的途中,通常会走入“以讹传讹”的境地。人们一旦为主角预设立场,就会为她的一切行为安上合理性,最终往往会通过想象补足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女菩萨出卖身体,只为拯救芸芸众生。
当我们在消费这种独特的擦边故事时,也会在无意识中为擦边的主体赋予行为合理性,这让慈善这一行为有时会沦为“洗白赚流量”的表演工具,同时也让某些阴谋论大行其道——只要有人陷入负面舆论中,就可以通过捐赠的形式转移群众关注的焦点。
或许,有关柏林少女o的谣言,就来源于某位网友先入为主的观点,在看到其发布“最初的目的已经达成,决定永久停更”的图文动态后,结合其偶尔捐助乡村的行为,为其编撰了捐赠希望小学的光荣事迹。
归根结底,为什么这样的谣言会有传播的市场?或者说,为什么人们总容易被擦边主播做慈善的新闻所吸引?这或许是因为,擦边主播在社会公序良俗的角度来看,往往处于负面的地位,而当他们通过这种负面行为获取利益,并将利益用于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做慈善或乡村支教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当“软色情内容生产者”与“慈善行为主体”的身份叠加在一起,这种戏剧性的框架冲突足以形成具备充足张力的传播故事——“路西法的救赎”。这种强烈反差源于角色期待和行为表现的错位,让公众在传播故事中既满足了个人的道德需求,又触动了窥视猎奇的心理。
试想一下,一位擦边男主播靠大尺度展露躯体出圈,背地里却是救援队的核心成员,白天卖弄男色取悦直播间观众,晚上却奋不顾身拯救失足落水者——这样的故事无论放在哪个国家,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
话又说回来,人们对擦边做慈善故事的渴望,让原本只是宣布在B站放弃更新的柏林少女o成了捐赠希望小学的大善人——这种谣言,让本就混沌的互联网变得更加真假难辨……
你看,你看,又是一个太阳底下无新事的结尾。
所以,为了避免陷入“互联网精神分析的主旨,再加上升华的结尾”——我想,这篇文章就在此结束吧,毕竟你应该明白我想说些什么。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