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影
2025-05-03
亲爱的朋友,请问您是否和我一样,每天吃着高热量零食和垃圾食品,冰箱里堆满肥宅快乐水,除了诸如上班上学之类的必要行动外,没有一丝一毫的额外运动量?如果是这样,那恐怕您就要担心一下自己的身材,并寻找某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了,就像如今外网正流行的风潮——SkinnyTok那样。
“SkinnyTok”像是一个生造词,后半段的“Tok”代表它来自抖音的海外版“TikTok”,而前半段的“Skinny”同样有点说法。我们都知道,形容一个人苗条,通常要用“Silm”或者“Slender”,而“Skinny”往往带有一丝“病态”的气息,就像中文里的“骨瘦如柴”那样。但一个词的语义,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如今在外网上,偏偏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以“骨瘦如柴”为追求目标,并四处分享着自己的瘦身经验,这也就诞生出了“SkinnyTok”。
在他们眼里,SkinnyTok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得去切身感受它。首先,丢掉那些零食饮料吧,特别是肥宅快乐水这种热量炸弹,那些不属于正餐的食物是要被绝对禁止的,他们只会成为你瘦身道路上的障碍。既然想瘦身,就不需要这些没用的享受。
而即便是正餐,也得多加考虑——什么?你分不清大卡千卡和卡路里到底有啥区别?没关系,根据SkinnyTok的倡导者们所言:“如果你想变瘦,那就少吃;如果你想变胖,那就多吃。”要是你实在难以辨别到底吃什么合理,那就干脆什么都不吃——反正在这种情况下,吃得越少,瘦得就越多。
但在这种零食全无,正餐克扣的情况下,万一——其实是一定——感觉到饥饿,那又要怎么办?难不成翻出食物的图片来望梅止渴?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在SkinnyTok的生活方式中,对食物是一定要脱敏的。在这里,无论是零食还是正餐,都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身外之物,你必须跟着视频中的人一起,将“你不是饿了,你只是无聊”复读个十余次,牢牢铭记吃饭是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无用行为,以此将这一举动彻底从生活中删去,美好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看她笑的多开心。
最后,如果你要是因为这样的操作成功患上了厌食症或饮食失调,那就更好了——毕竟,这在生理上就将你的行为彻底定性,让你从体会SkinnyTok变成享受SkinnyTok,感受什么是极致的饥饿快感。
看到这儿的朋友可能会想了,难不成真有人会连自己的生命安危都不管,拼了老命也要用这种方式瘦身吗?有的,兄弟。有的。这样的行为,不光是有不少倡导者,甚至还有大把的模仿者。在TikTok上,SkinnyTok已经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标签,既有无数网红加入其中,一边标榜着“瘦=健康”,一边积极践行着各种瘦身行径,也有大量听信此言者,加入了SkinnyTok的行列。
你可以看到,在类似视频的评论区中,不乏出现打卡性质的内容。想要尝试或坚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会选择在评论区中留下评论,并邀请更多有志于此道的瘦身爱好者加入其中。虽然,这也可能像是某些情况下不断回到Day0的时间循环式打卡,但从行为模式上来看,SkinnyTok的确是吸引了一大批拥趸。
就目前而言,SkinnyTok这股潮流发展到最后,已经开始显露出奇怪的趋势——夸张、极端,甚至宗教。可能你会觉得,就目前而言,这不就是一群人在分享瘦身小技巧吗?难不成后续还会引发什么危害?那我只能说,时尚是个圈,其实这股SkinnyTok潮流,在多年前就已经引起过不小的重视——只是那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
回过头去看,在十余年前,英文互联网上就有过一种以瘦为美,并诱导更多人加入其中的潮流,名为“Thinspo”,全称写作“Thinspiration”。它并非以瘦为美,而是以极端的瘦为美,并发扬出一种酷似印度苦行僧的崇高愿景——瘦是一种精神,它将会鼓舞着一代人。
伴随社交媒体的推广,这迅速引发了一大批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跟风。而后,这股潮流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社群——在不少群组里,群员们各自结成“学习小组”,定下各种类型的村规,比如“每天最多摄入800卡路里”,且这些卡路里都要在当天通过运动消耗出去。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互相分享着自己最近的瘦身成果,像是“我今天只吃了一根香蕉”“我今天只喝了一杯卡布奇诺”之类的成就。至于全身照片,更是必不可少,这可是向其他人炫耀自己有多瘦的最好例证。在这里,瘦已经成为某种身份象征,用不健康的方式减的肥越多,地位就越是崇高,没准内卷到最后,就只能比一比连盒带人加一块的重量了。
图源:Laia Abril
而在这样的奇怪潮流下,Thinspo逐渐与汤不热(Tumblr)上的许多流行文化结合,构成了包括叛逆、时髦、酷炫等要素的全新审美。也正如当下的改花刀之于地雷妹那样,以Thinspo为核心的病态瘦身,便是当初这一批人的奇特宣泄手段。
但很明显,放任类似观点传播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更何况Thinspo所影响的是一大批青少年。于是,在各路社交平台的联合绞杀下,这一不健康,乃至相当病态的潮流,被暂时按了下去——不过,也仅仅是暂时。
如今的SkinnyTok,便很像Thinspo风潮的卷土重来。同样以瘦为美,同样在传播中引发模仿。不同之处在于,如今的互联网传播,要比之前快得多,因此这类视频所带来的危害性,恐怕也会更加巨大。Thinspo只限于某些小群中,可SkinnyTok如今却已然成为外网上难以忽略的热点话题。
甚至于,就在前几天,法国数字媒体部部长Clara Chappaz已经决定将SkinnyTok词条提交给欧盟的相关部门,提醒所有人注意这一热点话题的危害——“这些宣扬极度瘦弱的视频令人反感,绝对不可接受。”
而目前,TikTok已经删除了大量极端化视频,仅留存不少稍显温和的瘦身记录视频,并附带了“你不仅仅是你的体重”的温馨提示。或许,也可以说这起事件会暂时在网络上告一段落。
但,还是让我们继续往深处去想,导致这种潮流不断传播,并收获大批模仿者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这或许应当是将“瘦”与“健康”、“瘦”与“美感”等词汇强行绑定所产生的焦虑吧——只有瘦下来,才是值得被称赞的。而在短视频流行、推荐算法强大的当下,这种焦虑被人为制造在平台上,最后让曾经的Thinspo风潮卷土重来。
所以,透过SkinnyTok词条的大火与Thinspo风潮的卷土重来,我们当下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正是短视频时代所带来的,更严重的焦虑制造与传播——曾经是中心化的广告创造焦虑,从而引起人们的消费欲;而如今,则演变成去中心化的,无数视频博主传播焦虑,从而获得更多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在许多相对权威的头部博主(也就是宣扬瘦身成功的SkinnyTok倡导者们)的诱导下,的确会有人在权威效应中相信他们说的都是真的,而“瘦,但不够瘦”“如果你想变瘦,那就少吃;如果你想变胖,那就多吃”之类的话,同样有可能或已经被视作金科玉律,危害到更多人。
不得不说,这类案例并不少见。就比如近期央视报道的“AI生成假神医”被立案调查事件,这类视频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虽然图片是AI生成的,可同样能够骗到部分鉴别能力不足的人——以宣传“吃药能治病”来缓解焦虑、再加上杜撰出来的“非遗传承人”身份,以及庞大的账号数量,极易让对互联网环境不熟悉的中老年人上当受骗。
只能说,老年人跟着AI神医吃不该吃的,年轻人跟着瘦身倡导者不吃该吃的,大伙都有美好的未来。
当然,这也不是说技术有罪,只是在愈渐强大的技术条件下,这种针对那些鉴别能力差群体的焦虑传播,就愈是防不胜防——这里的鉴别能力差,其实无关男女老少,只要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那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平台的监管,还是对技术的把控,都应当更加严格。否则,受害的将会是未来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
再说回SkinnyTok,虽说减肥瘦身的初衷是好的,但越来越极端化、夸张化的视频表现,却让焦虑填满了视频观看者的脑子,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以极端方式追求病态的“瘦”,从而离健康越来越远。但事实上,鼓吹SkinnyTok的人,可能自己就不健康——在Reddit上,也有人石锤某几位“为了健康而倡导瘦身”的知名博主,在自己的口号中患上了种种疾病。毕竟,不管你身体条件有多好,要是跟着这种生活方式学上一阵子,恐怕都得出问题。
或许,跟着SkinnyTok学习生活方式,人会生病;跟着SkinnyTok学习传播焦虑,互联网会生病。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