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堡薛师傅
2025-07-23
网龄稍久的朋友可能记得,大概在2019年,知名成人网站P站,风光无两——先是办潮牌卖时装,请模特穿着品牌Logo,登陆纽约时装周走秀,后来又是搞慈善,不但拍短片给大熊猫基金会筹款,还免费帮女性检查乳腺健康。
似乎是要变身文化大厂,从地下转到地上。
可仅仅一年时间,P站大厦崩塌。
不但原本的1000多万条视频遭到下架,就连用户想要上传或下载,还必须通过身份的审核。折腾一通下来,收入惨遭腰斩,然后卖身止损,最终落到新老板“道德资本”Ethical Capital的手里,运营成了现在“半凉不凉”的鬼样。
P站衰落的原因复杂多样,难以详尽阐述。但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2020年末,一份由Visa和Master等信用卡公司发布的终止合作声明。这份声明,致使P站在很长一段时间收入腰斩。换句话说,是支付平台断了P站的粮。
而在上周,Steam紧急下架了一批涩涩游戏。
但区别于以往,Steam这次更新了责任条款,其最新的第15条声明明确指出:“我们不会为了成人游戏开发者,而去对抗支付平台的道德监管。”联想到P站的遭遇,这一条款立即引发了广泛的焦虑。
请注意,条款里提到的监管组织是“支付平台”——也就是说,支付平台拥有随时冻结收款的权力。那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电商商家,正在开开心心、遵纪守法地卖东西,结果突然被告知用户不能用“支付宝”和“微信”打款,那是不是支付平台说东,你就不敢往西?
得益于电子支付的厂商,事实层面也在被电子支付绑架。
《尼尔:机械纪元》的制作人横尾太郎,对“支付公司拒绝处理合法成人内容付款”的问题,表达了担忧:“尽管出版业一直面临着超越法律的监管,但从事实上来说,一个参与内容分发基础设施的支付处理商,可以自行决定这样的事情——在我看来,这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按过往社区对监管团体的印象,他们大抵会像Sweetbaby那样,一面利用舆论谴责游戏厂商,一面派遣成员去大厂担任顾问。手段类似道德勒索,目的是为了收取保护费。
然而,支付平台“跨界”干预游戏内容,这种做法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其自身的交易抽成收入。这种“损己不利人”的举动,显然有悖常理,自然让人怀疑背后有其他组织在施加影响。
果然,就在7月19日,有一个名为Collective Shout的女权组织,宣布为此次行动负责。他们声称,曾向各个支付公司的CEO发送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矛头直指各大信用卡公司,谴责它们为Steam上的“性剥削”内容提供支付服务而获利。
同时,他们要求各个支付公司停止对这些游戏的支持,这才有了后来的游戏下架。
Collective Shout直译过来是“集体呐喊”——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
打开官网,其“资助”栏目呼吁访问者捐款,以支持该组织对抗大公司的行动。而首页滚动展示的,则是他们的具体战果或目标:要求马斯克禁掉成人内容,呼吁报刊亭抵制《花花公子》,并威胁投资者抛售“花花公子”股票。
此外,还包括抨击AI、抨击性化玩偶——他们秉持着彻底反情色的立场。
自然,“集体呐喊”组织的最傲人的战绩,正是搞垮了P站——是他们联合了美国反剥削中心NCOSE等组织,让新闻媒体与相关部门开始对P站施加压力,然后由信用卡公司的联合抵制,送上致命一击。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P站彻底关闭。
更准确来讲,是想彻底消灭所有涉性产业。
赢!赢!赢!
如此激进,那它又为什么能像赛博教皇一般,以绝罚为要挟,号令各大支付平台组织“反黄十字军”?
社区里有一部分人认为,“集体呐喊”作为民间组织,很难道德绑架信用卡公司。更可能的原因,是澳大利亚相关部门的背后支持——而信用卡公司所真正害怕的,是在澳洲被禁。
有这种猜想并不奇怪。澳洲,向来是西方审查最严格的国家。像在座大伙熟悉的“游戏流绿血”“名字强制打码”,都曾在澳洲发生过,乃至《辐射3》《环世界》都在这个国家被禁止售卖。而为了让《巫师2:国王刺客》过审,CDPR不得不调整游戏里的浪漫内容,一度使杰洛特成了禁欲系老登,面对女色一律:“谢谢,不约。”
由此延伸出了一个很难得的现象:尽管“集体呐喊”自诩是女权组织,但不管是游戏社区,还是曾支持女权的游戏媒体,又或是性少数的KOL,都对“集体呐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与男玩家统一了战线。
像是有人指出,“集体呐喊”的创始人兼主理人“坦卡德·莱斯特”(61岁),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反对堕胎。这种立场,显然与西方主流女权主义所倡导的“女性身体自主权”(Bodily Autonomy),背道而驰——尤其是在涉及强暴致孕等极端情况时,其反堕胎的绝对立场,更显严苛与争议。
同时,也有人看到,曾与“集体呐喊”密切合作的美国反剥削中心NCOSE等组织,都拥有压迫性少数群体的传统。因此,LGBT群体反倒担心这帮人会把他们那套保守价值观,强加在所有人的头上。
所以,这位开发者表示“如果我们不站出来反对他们,LGBT游戏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自此,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形象:“集体呐喊”反对一切涩涩内容,“集体呐喊”想掌控女性身体,“集体呐喊”还令性少数群体感到焦虑。因此,相比之前与玩家有矛盾的“女权组织”,社区认为他们更像思想顽固的“福音派”或“清教徒”。
听不懂这两个词也没关系,因为您大可把其当作基督教版本的“魔怔家长”,会以保护孩子的名义,对自己眼中的洪水猛兽重拳出击。
不过公正地讲,尽管在后续与玩家的亲密交流中,“集体呐喊”组织把玩家称为“情色狂”,但其所谓“反性剥削”的大部分行动,在道德上并没有问题。
像是P站被整就因为自身监管缺位,导致出现极端化内容,因此才被抓住了把柄。
同样,这次Steam下架的一批游戏,也多以小众XP为卖点,粗制滥造,本来就在灰色地带游走,被禁也并没有多少人觉得可惜。
真正的问题是,由这些道德团体发起的内容审查,它并不是真正的游戏分级——所以,很难讲它到底是依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判定到底哪些是合理的癖好,又有哪些东西是低俗且色情的?还是说,一切都仅仅是依照自身的价值来判断,随即就胁迫平台去下架相关内容?那这种绕过法律的“审判”,又是否应该算是一种私刑,或是一种赛博浸猪笼?
刚好在上个月,虚拟内容平台Fansly,也修改了条款——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修改也是为了遵守“支付平台的要求”。其中,要求禁止的内容包括催眠、饮酒、摔跤,以及福瑞。
福瑞就是兽娘
禁止饮酒、催眠,或许还能理解成监管收紧,但禁止福瑞……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原本,Fansly就有很多靠着福瑞皮套营业的主播,现在这么一刀切,相当于集体失业。
更可笑的是,连摔跤也被认为是非法“怪癖”。条款里所谓允许出现职业摔跤,但不允许出现两人搏斗的奇葩规则,平台到底应该怎么去执行?
自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P站与Steam正在面临法律之外的道德监管,事实上的所有内容平台,近来都越来越感受到来自道德审查的压力。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OnlyFans的老板,会迅速套现跑路——这个全球最大的成人内容平台,年收入高达13亿美元,却仅仅卖了80亿美元。
原本,受益于美国《通信规则法》(CDA)中的避风港原则,平台并不需要为用户的行为承担责任。但现在,欧盟的《数字服务法》(DSA)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也就是从去年开始,平台必须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包括严格的内容审核,需要每年发布一次详细的内容审核程序报告。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包括Visa、Paypal等支付平台,不得不重视来自“道德组织”的压力。
只是令玩家担忧的是,如果福瑞和摔跤都有理由禁止,那Steam上的那些游戏,又有多少敢说自己在安全区?
要知道,这次声称对Steam修改条款负责的“集体呐喊”组织,曾要求将《底特律:成为人类》从澳大利亚商店货架上撤下。其理由是游戏宣扬“虐待儿童”和“家庭暴力”。但了解游戏的玩家清楚,这些指控严重歪曲了事实。
而它的那些盟友,甚至还因小圈子的二创,而去谴责《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是涩涩游戏。
很自然地,玩家社区因此而陷入了一种恐慌情绪中——因为,按那帮人强势、偏执,而又控制狂的标准来判断,今天禁的是粗制滥造的怪游戏,明天禁的也许就是《博得之门3》这样XP比较自由的游戏,那后天是否连任天堂的作品都有可能触怒上帝?
Steam的公告也没说清到底是什么标准,只说要符合支付平台的道德审查。
于是,熟悉的一幕出现了:就像上周我们刚刚写过的“停止杀死游戏运动”一样,玩家们又一次需要收集十万签名,去与那些“朝中有人”的组织对抗。
作为一个产值超过图书、音乐、电影总和的庞大行业,电子游戏的相关管理法律,一直是滞后的。然而,相关的保护措施尚未健全,玩家们却似乎要“有幸”因为另一帮“清教徒”的控制欲,而迎来游戏界的“禁酒令”了。
我们可以承认“酒”是有害的,“涩涩”也应该被监管。但在已经有明确法律条文做一定规范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一番如此荒谬的场景:
一帮喊着“反堕胎”的澳洲家长,一个垄断性质的支付平台联盟,正在全世界肆意行使道德监管的权力。
这些人凭什么拥有超越法律和国界的权力?
参考资料:
1. CollectiveShout集体呐喊组织官网
2. Vice:Steam审查政策背后的组织有强大盟友,并以古怪的言论针对热门游戏
3. Vice:这位虚拟主播刚刚为自由言论联盟(ACLU)筹集780美元。
4. 差评:全球最大成人网站OnlyFans卖身了,原来只值这个价?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