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作茧不一定自缚,也可能是蜕变的开始

    当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在《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里可以骑马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懵逼的——

    怎么回事?它还是我们熟悉的那种“机甲游戏”吗?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得承认,这句话里确实有“刻板印象”之嫌。但大家也都知道,一直以来,极为复杂的机体改装玩法,与“单调的列表选关”“光秃秃的关卡场景”“点光源直射的光影渲染”等简陋内容所形成的反差感,基本就是“机甲游戏”最为特色的一大标签。

    当然了,这也不能完全怪钟情于“机甲游戏”的厂商不够努力。在“机甲”题材本身式微的今天,能做到“两手抓”的,大概也就只有FromSoftware这种相对财大气粗的主(如果做做白日梦的话,还有不摆烂的万代南梦宫)。对大部分资金没有那么充裕的“机甲游戏”开发商而言,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不仅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还应该称赞其“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开发思路。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而这种现象,也反过来造就了“机甲游戏”粉丝们如今对游戏内容的价值取向。对今天仍然在坚持的——甚至是从几个世代以前的早期“装甲核心”系列作品,一直坚持到今天的“机甲游戏”的死忠粉来说,“组装”玩法的复杂度和深度,永远是他们追求的第一目标,其他地方有短板有就有了,不打紧。

    可是,我们都知道迅哥儿有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或者说,已经2025年了,我们真的等不到一个不再“偏科”的机甲游戏吗?

    或许,Marvelous第一工作室和他们的《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打破这种局面的。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但在细数《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种种优点之前,我需要先给各位泼盆冷水:作为Marvelous第一工作室的初次尝试,《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这也使得,《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整体上给人带来的体验,有一种“既精致又粗糙”的矛盾感——“精致”是相对“机甲游戏”这一品类而言的,而“粗糙”,是相对本世代游戏平均制作水准而言的。

    也正因如此,如果有心寻找,那在《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每一个进步之处,你都能找到相应的不足。比如,在游戏的地图方面,《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不仅有了如同《异度神剑X》一般布满了奇观的开放大地图,而且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机甲,自由飞行于其间,并感受巨大的游荡怪物、随机出现的NPC互动事件等,曾经放在“机甲游戏”里想都不敢想的内容。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相比于前作“任务菜单选地图”的模式,《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这份变革,的确称得上是很大的进步。但对应的是,当你每每行至地图的某种“区块边界”时,令人难以忍受的巨幅CPU/GPU占用、机箱内的风扇轰鸣和掉帧现象,也同样会很大的减损由这一进步所带来的欣喜。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再比如,在剧情演出方面,与前作中高频率弹出的“头像+对话框”不同的是,《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为游戏剧情的全流程,都配备了包含实机演算和过场动画的“可视化演出”,而这也使得《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相比其他的“机甲游戏”,有了更多的“角色扮演”血统。

    无论是主线任务里的征战四方,还是支线任务里的“捡东西”“打怪”“护送”等各种通马桶内容,Marvelous第一工作室都在“播片”环节里,为你的机甲安排了大量的镜头。而自己的角色忙东忙西,逐渐推进主线和各个支线任务链的整个过程,也确实会让你感觉,自己捏的这个角色,是真正栖居在游戏背景故事中的“蓝色星球”。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但除了这些优点,这些“角色扮演”元素,也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那就是,随着流程的推进,你对《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视听叙事手段产生了一定希望与期待后,《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本身的制作规模,又会迅速地让你摸到它的上限。在全流程“播片”的新鲜劲过后,你将面对的是大量的站桩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的角色演出动作不够顺滑、模型精细程度也不够高的硬实力问题。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一般来说,《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在革新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负面部分,放在其他游戏里基本上就是铁打的扣分项。不过,我们做事情总得讲究一个“实事求是”——Marvelous老牌是老牌,但就它这个经常被归类到“中小型游戏开发商”的体量来说,《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能做到现在这种地步,不说是“爆种”级别的制作,起码也是超预期完成任务了。

    更何况,《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在软硬件等层面上,本身也有着“虚幻引擎”和“上世纪‘机器人幻想’题材奠基人河森正治的机设”这两板斧,在画面表现和美术风格上的双重兜底。只要你不是特别的“纯路人”,而是对机甲题材有一定偏好的话,那《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能给你带来的体验,依然是利大于弊、瑕不掩瑜的。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至于Marvelous第一工作室为什么要放着已经高度成熟的现有“机甲游戏”模式不做,选择了这么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子……在我看来,这里面也有一种“以作品明志”的意思——通过这些努力,他们是真想让机甲游戏往大众化的方向靠拢的。

    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点,除了地图和演出层面相对“机甲游戏”刻板印象的进步外,在机体设计上,《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也做出了一些突破“祖宗之法”的改动,把前作中几十米高的大型机体,缩小成了类似于“外骨骼装甲”的等身大小。

    由于《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本身强调“角色扮演”元素,这一变化显得非常的水到渠成。在“电影化叙事”,或者说“如同电影一般流畅的视觉叙事”正逐渐在业内铺开的今天,仍有不少日厂会在剧情演出中,采用定式般的固定动作进行演出——对这种模式,我称之为“戏剧化叙事”。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当然,这也和“机甲游戏”历来的“任务菜单选地图”一样,是个厂商们在自身开发条件限制下,所演化出来的一种游戏开发范式。对此,我并不想大张旗鼓地评判其优劣得所。而之所以要中途引进这个概念,也是因为这次《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外骨骼装甲”,相比之下无疑更加适合“戏剧化叙事”这一模式。

    如果让高达几十米的机甲做拟人动作,“表达情感”的目的是达到了,但看起来未免过于违和,也不符合“机甲”——或者说“‘装甲核心’系机甲”——作为“冰冷理性创造出的战争机器”,而被虚构出来的初衷。

    反过来说,在叙事层面,《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剧情演出与机设变化,是环环相扣、前后相通的。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与机设变化类似,在游戏最为核心的战斗层面,《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也通过改动带来了与前作截然不同的战斗体验,并使之整体趋向于“大众化”。

    总体来说,《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同样将战斗资源分为负责供给闪避等机动动作的“热力”,与负责“隐身”“旋转射击”“连续刺击”等攻击技能的“费姆托粒子”。但有所变化的是,“飞行”这一动作在《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里已经基本与“热力”脱钩,如果不装备中后期解锁的“光翼”组件,那“飞行”动作将完全不消耗“热力”,而是会以一种极为缓慢的速度消耗“费姆托粒子”。除非按下左摇杆进行高速飞行,否则你几乎可以一直待在空中不下来。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这一变化,使得玩家不需要再像游玩前作及“装甲核心”系列时那样,在“被重力束缚”的条件下通过短距离的快速爬升与降落甩开敌人锁定。在《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中,所有来自敌方的攻击,都可以通过按下对应键位触发“闪避”动作,以及这一动作所带有的硬性无敌帧来处理。而负责供给“闪避”的“热力”资源,也从快消耗快补给的“机甲游戏”常见模式,变为了现代玩家更为熟悉的“精力条”模式。

    也就是说,与那些需要一板一眼操作、见招拆招对战的“机甲游戏”相比,《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更像是一个那种能够通过操作实现“永远是我的回合”的经典动作类游戏。这样一来,玩家也不再需要学着去控“热量”,学着去通过快速的Y轴移动闪掉敌人的锁定,只需要发挥动作类游戏通用的“你打我就闪,你不打我就打”朴素思维,再佐以对每个BOSS特殊机制的了解,基本就能应对《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里的所有PvE对战。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唯一令人束手无策的是空气墙

    而且,由于“机甲游戏”本身的那些惯例——“远程武器硬锁”“近战武器高削韧”等等,依然被《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保留了下来,这就使得在大部分情况下,《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中玩家与等身敌人之间的对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有时队友的AI突然开窍,你甚至可以在他们的协助下,不断将等身敌人压起身,一直压到对方转阶段为止。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在等身敌人基本沦为爆装备工具人的情况下,《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主要的PvE对战乐趣,就转移到了PV中出现的那些血肉与机械的混合体——“不朽机甲”的作战中。

    前面提到,玩家保持“飞行”状态,只会以极慢的速度消耗“费姆托粒子”。在这样的前提下,有挑战性的“不朽机甲”BOSS就会被设计得特别巨大——而它们的弱点,也无一例外的被设置在了与地面有一定距离的关节、头部、背部等部位。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被破坏的弱点部位有时还可以被抓取,成为武器

    可以说,这些巨型“不朽机甲”BOSS战的存在,让《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在“机甲游戏”高速战斗乐趣被“大众化”路线损耗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些类似于“怪物猎人”等共斗游戏的战斗乐趣。尽管这些大型敌人的动作,相比之下有些迟缓,攻击欲望也不高,但由于你在飞行攻击的过程中很难看到其全貌,倒也实现了游戏性平衡。

    除此之外,《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战斗系统中,还包含着“肉体-实弹”“机械-激光”的弱点对应关系,以及“如果保持‘费姆托粒子’不消耗就能增强技能伤害”的补正机制。而这些内容,也为巨大敌人战提供了诸如“该打哪个弱点”“该飞行追击还是该落地节省费姆托粒子”等,大量的战斗抉择点。

    这些内容,不仅让《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的巨大敌人战,不至于沦为某种飞在空中打木桩的机械劳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通过其作为“机甲游戏”所继承的高速战斗遗产,做到了《怪物猎人3G》所未竟之志,令我在心中对包含了Y轴的共斗玩法,又稍微生起了一份新的希望。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如此长篇大论后,我们最终还是得回到那个最开始的问题:《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为了摆脱“偏科”、迎合更多现代玩家,而不惜自损“机甲游戏”玩法核心,所做出的这些“大众化”改动,利弊究竟几何?

    当然,这很难讲。

    毕竟,《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本身并不算是个彻底的转型之作。钟情于“机甲游戏”的老玩家或许会斥之为“数典忘祖”,对“机甲游戏”了解不深的新玩家则可能因为它不甚优越的卖相,望而却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想玩你就玩”,是这个问题最为中庸的答案,也是一篇评测的结尾最为合适的态度。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评测:“机甲”题材的开拓者

    然而,我心中的浪漫主义的激情,正在催使着我狠狠地把这句话踩在脚下,在《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身上永远不予录用——既然Marvelous第一工作室敢摆明态度,在明知会有大量瑕疵的前提下,举全员之力想要把“机甲题材”所独有的浪漫传递给更多人,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漠视自己发自本心的想法?

    我得说出来:我觉得《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是个好游戏——这个“好”,不是大厂一线3A的那种无可挑剔的“好”。归根结底,这种好感的来源,是Marvelous第一工作室敢想也敢干的态度。

    而比起把游戏做得面面俱到、令人玩得舒心,“予人以期待”,甚至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精神。

    本游戏评测硬件配置规格如下:
    配置型号

    MEG Vision 幻影 X

    主板

    Z890系列

    CPU

    英特尔酷睿Ultra 9 285K

    显卡

    微星 RTX5070Ti 16G GAMING TRIO OC PLUS

    内存

    DDR5 48G 7200MHz(24G*2)

    硬盘

    2TB M.2 PCIe5.0 NVMe Gen5 读速10000MB/s

    显示器

    微星 MPG 322URX QD-OLED

    3DM 评分:8.1

    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

    Daemon X Machina: Titanic Scion
    • 开发者:Marvelous Inc.
    • 发行商:XSEED Games, Marvelous USA, Inc.,Marvelous Europe
    • 支持语言:简中 | 繁中 | 英文 | 日文 | 多国
    • 上线时间:2025-09-05
    • 平台:PC Switch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