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研究报告:网游可以让价值观更形象生动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newtype2001
- 编辑:newtype2001
网络游戏,往往被人诟病,尤其是家长们更是颇多意见。然而,重庆邮电大学近日开发的三款游戏,不仅让玩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寓教于乐的享受。
三款手游:不同的体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究竟能不能植入到手机游戏中?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重庆邮电大学采访。在该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内,记者见到几个大三学生在玩手机游戏。她们爽快地评价——“有趣有趣”。学生张娟介绍说,她们正在玩的是“拼拼价值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给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三款手游,就是由重庆邮电大学校团委“红岩网校”工作站的50位在校大二、大三学生团队研发的。
团队负责人、大三的袁列诚同学介绍,团队最先推出的是手游“拼拼价值观”。这是一款类似于连连看的数字益智类游戏。游戏将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对应到不同数值的方块中,通过让相同词汇的方块相遇,实现数值的叠加和关键词的变化,当12个关键词全部完成叠加游戏宣告结束。
袁列诚介绍,团队推出的第二个手游是“夸父追日”。游戏将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放入象棋棋盘,通过控制游戏人物“夸父”,让其在最少的步数和最短的时间走完摆放在棋盘上的全部关键词即算胜利。而团队开发的第三个游戏是“奔跑吧兄弟”,类似于手游打飞机,因与热播的综艺节目同名,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尽管是最晚推出的,才上线几天就已经达到4000人次。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款游戏是一个整体,层层递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游戏开发以重邮开展的“四个一”大学生素质提升活动为主线,倡导同学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计算机学院学生陈霞表示:“以前游戏玩得好并不是一件光彩、光荣的事,现在玩这个游戏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了。”
令人忧虑的数字
记者在采访重庆市互联网协会时获悉,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国拥有6.3亿网民,青少年网民到2013年底达到2.56亿。《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有80.2%曾接触网络,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
网络的普及和未成年网民的剧增,让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现象从最初的特殊社会问题演变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到2013年年底,我国青少年网瘾患者保守计算在4000万左右。
《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也显示,测评的856款网络游戏中,成人游戏638款,占74.5%;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仅218款,占25.5%;161款网游花钱就可以消除因游戏里“杀人”而导致的罪恶值;286款网游存在开宝箱、抽奖等带有博彩性质设置。
对此,从事基础教育30余年的重庆市田坝小学校长王益才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他说,我们当下的信息和内容服务,包括网络游戏,并不会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应该有属于他们的特殊信息服务内容,他们上网不应该接收到黄色、暴力、诱发成瘾等不适合的因素。”
对未成年人要有特殊保护
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王浩对网瘾颇有研究。
在王浩看来,如此庞大的网瘾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和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干系。
“很多家长都忙着挣钱,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还需要陪伴和沟通,家长更要满足他们情感需求。正是家长的疏忽给了网络侵入青少年正常生活的空隙。”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在重庆金马律师事务所律师谢武斌看来,国家的监管力度小,导致很多规定都浮于纸面,互联网企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问题,谢武斌提出,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应该受到特殊保护、优先保护。他认为,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过程当中,他们的生理、心理、社会经验等各个方面还并非常不成熟,因此他们需要特殊对待。
重庆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徐仲伟教授认为,让大学生免受网络毒素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让他们不接触或少接触网络,而是要靠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占领。对此,王浩亦认为,重庆邮电大学开发的三款游戏,除了宣传正能量外,这在网络游戏中开了个好头。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