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神剧烂尾已成常态?观众期待值越高失望越大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中国青年报
- 编辑:豆角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两部现象级的美剧先后迎来了大结局。先走一步的《生活大爆炸》,让观众窝在沙发里又哭又笑,直呼“完美”。晚了3天走向终结的《权力的游戏》,则让观众恨不得给主创寄刀片。
一项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有数千万美国人,可能会为了看《权力的游戏》大结局而影响工作:“580万人打算在播出当晚请假,1070万人可能在大结局播出次日旷工,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可能高达33亿美元。”
对许多美剧的观众来说,陪伴自己多年的剧集迎来大结局,堪比青春时代的终结。2004年情景喜剧《老友记》大结局时,纽约时代广场甚至专门设立了投影大银幕,露天放映最后一集。
然而大多数时候,剧集的结局并不总是像《生活大爆炸》和《老友记》那样让人满意。常看美剧的人或许早就发现了这件事——对神剧来说,烂尾才是常态。
尤其是那些摊子铺得太大,伏笔埋得太多的剧集。开端越是宏大,线索越是复杂,最终让人大失所望的几率反而越高。
完美的大结局总有着相似的用心良苦,烂尾的大结局则各有各的缘故。《纸牌屋》的男主演曾经卷入性丑闻,最终拖累了整个剧,新任总统甚至被剧迷吐槽“在宫斗剧里活不过三集”;《迷失》在结局时突然变成了鬼片,有人认定当年的好莱坞编剧罢工事件应该对此负责。
“这就是美剧的拍摄机制存在的问题。”一位“权游”粉丝在遭受大结局的打击之后感慨。一部电影拍烂了,口碑下降,第二天进电影院的人就会减少。但正版美剧的观众或提前买了视频网站的会员,或订阅了付费频道,剧集拍得再不尽如人意也没法子退货了。
主创已经赚到了钱,已经没什么有约束力的东西,能要求他们一直保持最用心的状态,认真对待观众的期待了。
没有多少影视剧创作者,能够为了自己的作品无视一切外在干扰,但凡哪位做到了,就称得上令人敬佩。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资本,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作者和作品出现。
资本的游戏就像“权力的游戏”,不能把玩家品德高尚当作唯一的指望。有一部分人坚信,“权游”的烂尾,是由于剧集的两位主创将要被迪士尼公司请去拍摄《星球大战》系列的新三部曲。于是对这两人来说,《权游》成了一个需要赶紧脱手的买卖。毕竟,更加赚钱的合同可不等人。
除了资本以外,在影视剧的创作体系中,还有太多其他因素会对剧集的情节产生影响。
小说《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原本就是一个编剧,好莱坞的这一套让他受够了。他曾公开表示自己更乐意一个人写书,作为作者时,他是唯一一个能对自己笔下的一切说了算的人。而在剧组当编剧时,如果想要不被其他人指手画脚,他就必须在那个体系里爬到更高的位置。
剧外因素导致烂尾实在司空见惯。《犯罪心理》的主演之一在片场跟主创打了一架,于是他的角色在剧集中被彻底拿掉了。这部历经15年的长青剧,同样将要在今年迎来大结局。
观众对此大多无可奈何,无助的他们只能通过请愿来表达不满。截至“权游”大结局播出后,海外剧迷请求重拍最后一季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30万。国内的剧迷则在微博上发起了替编剧写结局活动,粉丝们脑洞大开,设想着剧情应该有的走向,一些想法看着倒是比屏幕上演出来的那个靠谱。
诚然,剧集主创的水准与原作者有差距,乔治·马丁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但在第五季失去原作的支撑后,“权游”里角色们的智商几乎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播出后,烂番茄新鲜度不断下降
在9年的时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角色们,突然间被打回原形,一些角色开始做他们不大可能做的事,行为的背后却又缺乏足够的动机,就像是编剧逼着他们做的——事实上,就是编剧逼着他们做的。
在最后的6集当中,角色们匆匆奔行在去往下一个戏剧冲突的路上,沿途忽略在编剧看来不必要的细节,仿佛在说:来不及解释了,大结局吧!
剧情逻辑不能自洽,人物行为缺乏动机——假如那些神剧一开始就是最后的样子,它们一定不会拥有那么多的粉丝。对观众来说,仿佛看到一个小学总考双百的孩子上了中学突然开始不及格了,高考时直接交了白卷。
即使是最挑剔的观众也很难否认,最初的最初,《权力的游戏》是一部用心的剧集。一个故事曾经在剧迷群体中被津津乐道——当初剧集的两位主创去找原作者马丁,指望拿到拍摄权,马丁问了他们对书中一个重要角色的身世有什么看法,那个问题的答案在原著中至今仍未涉及。
那天,马丁得到了一个满意的回答。一部神剧因此开启了它的拍摄旅程,年复一年打动无数观众,并在最后一个急转弯,闪了观众的腰。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