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片须有原创审美 特效人才正被游戏公司挖走
- 来源:新浪电影
- 作者:3DM整理
- 编辑:liyunfei
近日新浪潮论坛邀请了路阳、郭帆、乌尔善导演,以及国内顶尖特效公司MORE VFX的特效总监徐建,聊了聊电影特效制作难度等级、幻想大片的审美体系、中国与好莱坞大片间的差距、工业化标准建立的必要性、国内特效人才培养等话题,展望了中国式大片的未来。
原文地址:点击查看
他们认为中国大片必须有原创审美,但现在国内视效行业的发展有很大问题,比如国内电影创作工业化基础薄弱。国内视效人才流失严重,被游戏公司高薪挖走等。有消息显示,游戏行业正以1-2倍月薪的工资挖角,忙于再造一个3A或《原神》之类的游戏,不遗余力的挖人。
提到“大片”,很多观众会自然而然想到好莱坞,而中国幻想大片、视效大片的历史还很短。在论坛上,三位导演都强调了“原创审美”的重要性。郭帆导演举例说,如果中国人去演漫威,或者西方人来演西游记,看上去肯定会很有违和感。而解决违和感、形成认同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路阳导演也表示,“做视效电影,确实很多观众会马上想到好莱坞电影。首先我们不是要从美学上和需求上去模仿,我们要讲中国的故事,要做好莱坞做不了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在好莱坞很强大的地方和他们比较。好莱坞也做东方题材,但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它有东方的元素和样子,但非常表面,它的骨子里不可能是东方的。”
想做符合中国人审美、弘扬中国文化的视效大片,不是说要严格按照历史记载,而是要找到和当今时代的联结点。比如《刺杀小说家》的美术设定参考了北魏时期,但是还不够,还选取了一些唐代、汉代甚至东南亚的元素,但整体感觉是中国的。
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里也有大量的神怪、坐骑等数字角色,尤其雷震子,会是华语电影在视效上最难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前期概念设计必须由中国的艺术家来完成,“只有中国人知道它长什么样,给美国最好的概念设计师是想象不出来的,因为文化和我们不一样。我觉得未来中国的幻想电影,都会涉及到这两个层面,第一是要符合我们情感需求和审美判断,同时技术上又是先进的,这两个层面都需要解决。中国的原创审美,一定是需要中国的艺术家来完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开放给全世界的艺术家给我们做技术支持。”
但国内电影创作工业化基础薄弱,郭帆导演反思了《流浪地球》在工业化上的欠缺之处:“现在回过头看,还是作坊状态。”徐建补充郭帆的观点,他表示国内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不只存在于电影行业。“因为中国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漫长时期,西方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慢慢积累工业化的标准和流程,而我们是从一个农业化为主的时期快速迭代到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工业标准规范化这个事没有那么重视。做标准是需要投入的,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工作更有效率,但如果没有这么大量的需求,就做这一次,下次就不做了,那么这个投入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只有产生更大的需求量,才能有所谓工业化的提升。”
关于当下国内电影特效产业面临的问题,路阳和徐建遗憾地表示,国内的电影特效人才正在快速流失,特效公司基本赚不到钱,很难维持下去。
MORE VFX特效总监徐建表示,特效需要技术和艺术素养都具备的高素质人才,但国内很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分数线都很低,很多学生简单学习下软件就毕业工作了,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令人无奈的一个现实是,影视特效公司的需求与游戏特效部门高度重叠,大量人才都被游戏公司高薪挖走,“基本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
路阳讲述:“我跟一个朋友讨论,说到人才流失问题,他是做游戏行业的,他说你们电影行业的商业模式有问题。我说钱少,商业模式就有问题吗?行业就不该发展吗?不是这样算的。每个行业各有各的价值,电影行业的价值非常独特,在本行业之外,还拉动了很多GDP,创造了精神价值,人不能只靠物质活着。”
乌尔善也呼吁,“希望有质量的幻想电影能够成功,赚了钱才能把钱结算给视效公司,让每个视效人才获得与才华匹配的荣誉感和收入,他们才会稳定地留在这个行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