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发现的这种章鱼的外形十分之萌,通体粉红,长着像小狗一样的大眼睛,以至于科学家们都想将它们命名为“萌萌哒”。中新网6月17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在当地海域发现了几只他们从来没见过的章鱼。这种章鱼的外形十分之萌,通体粉红,长着像小狗一样的大眼睛,以至于科学家们都想将它们命名为“萌萌哒”。这种章鱼身体直径约18厘米,除了萌萌的颜色和大眼睛,头上还长着向翅膀一样的鳍,8条触手张开以后,看上去就像是一把水中“雨伞”。据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斯蒂芬妮·布什(Stephanie Bush)介绍,这种章鱼生活在水下450米深处。目前,生物学家们正在为给这种章
挪威科学家在北极首次见到北极熊吃海豚,他们将北极熊改变饮食习惯归咎于全球气候暖化。 美联社报导,北极熊主要吃海豹,但是挪威极地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尔斯( Jon Aars )拍到了一头熊吃海豚的照片,并将它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极地研究”(Polar Research)刊物上。阿尔斯对媒体表示﹕“由于气候变迁,新物种向北移动,这可能使北极熊找到新的食物来源。”2014年4月,阿尔斯的团队首次拍到一头北极熊在啃食两只白嘴海豚的尸体。海豚通常夏季出现在挪威北极圈(Norwegian Arctic),那时冰层融化,人们从未在冬季或春季海水仍冰封时见到海豚。但是,挪威科学家已报导,冰层极速消融,最近几年甚至有两年未结冰,这诱使海豚北移。来自北面的强风会突然使海水结冰,海豚因此被困
英国伦敦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的时钟。最新研究表明,在量子能级,未来事件可能会影响过去的事件。这是科学家最近在量子力学领域观测到的怪异现象。研究团队成员安德鲁-特鲁斯特科特教授(左)和罗曼-卡基莫夫博士正在利用激光改进“双缝实验”。他们发射高速氦原子,让其穿过第一道激光光栅,并测量如果第二道光栅出现的话,氦原子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在标准的“双缝实验”中,光子穿过单一狭缝时,其行为呈现粒子特征(上图);当第二条狭缝引入时,它就会产生干涉光带,这是光子以波的形式前进的典型现象(下图)。在现代物理学中,有一条核心原则,那就是光线只能以一种方向前进,即只能是过去影响着未来,而未来不可能影响过去。但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近日通过实验发现,在量子能级,这一核心原则可能会不起作
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团队,日前宣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和塔斯马尼亚找到两个袋鼩属新物种,这种袋鼩每年交配季节的交配时间最长可达14小时,直至公鼩“精尽鼩亡”。据报道,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把这两个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大陆暗袋鼩属”(Mainland Dusky Antechinus)和“塔斯马半岛暗袋鼩属”(Tasman Peninsula Dusky Antechinus)。这种袋鼩雄性的寿命极为短暂,因每到繁殖季节,公鼩都会全力交配,直至精尽“鼩”亡为止。昆士兰科技大学科学家贝克称,公袋鼩每逢夏季都几近灭绝。他说,袋鼩的繁殖期一般维持2至3星期,此时雄性体内的睾丸素水平极高,牠们会疯狂
美国科学家在试图更好地理解鸟类的喙如何进化时,改变了鸡胚胎的DNA,导致它们长出了肖似它们祖先的、更宽也更结实的鸟喙。该团队在了解了将一个物种的鸟喙变为另一个物种的基因要求之后,有望解释鸟类专属的鸟喙如何变成如今的模样。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Bhart-Anjan Bhullar 表示:“鸟喙是鸟类进食器官中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鸟类骨架中演变最广泛且最彻底的部分,想想火烈鸟、鹦鹉、鹰、鹈鹕和蜂鸟等等鸟类的喙。目前人们尚不完全明白鸟喙的定义、其解剖结构以及鸟喙的具体进化过程。”6.5亿年前,在霸王龙、三角龙和迅猛龙受到小行星的影响而灭绝时,所谓的鸟恐龙却成功地存活了下来,并进化成为了如今的鸟类。化石记录显示15亿年前,恐龙就在逐渐向如今的鸟类进化。如今的鸟喙与恐龙的吻已经
美国军方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透明金属,它可能会成为新型超坚韧屏幕、显示器的材料。这个材料由铝镁尖晶石中提取出来,比防弹玻璃轻得多却也坚韧得多。研究人员称它可用于保护飞机、汽车和航空器的驾驶舱,宇宙飞船和卫星也一样。有人把这个材料和热门电视剧《星际迷航》里用来做宇宙飞船窗户的透明铝材料相比较,但是科学家说它还能用来做相机和手机的屏幕,这样屏幕就算是摔了也不会碎。不仅如此,他们说这个透明防弹材料还能用于制作军用激光器和红外线设备。据介绍,这个材料的开发耗费了十几年时间,给加热铝镁尖晶石时加入纳米材料粉末,再挤压就形成了纯粹的尖晶石薄片。这个过程可以参考传统的粘土、陶瓷记忆。这项研究在华盛顿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展开,研究主导人是Jas Sanghera博士。Sa
虽然已经去世了90年,但列宁遗体的气色看上去甚至比他刚去世的时候还好。这主要归功于尸体防腐师,因为他们找到了保持列宁遗体外观的方法。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列宁遗体的防腐技术被不断优化,防腐师甚至认为他们进行的尸体防腐研究有助于很多实际医药应用。一直以来,这项稍微有点恐怖的工作由俄罗斯“列宁墓小组”负责,最多的时候,组里有200名科学家。根据Jeremy Hsu在《科学美国人》对列宁遗体的细节报道,相比生物组织,俄罗斯人更倾向于保持列宁遗体的形状、重量、色泽和弹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人类学教授Alexei Yurchak则告诉Hsu:“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们不得不用塑料和其它材料替代部分皮肤和肌肉。这使得列宁遗体和之前的人类遗体(木乃伊等)差别很大。”关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刚刚研发了一种新电池,该电池只需一分钟即可充满电并且比锂离子电池更安全。这款电池使用锂离子电池细胞,但比锂离子电池便宜。此外,该电池性能高且不易起火或者爆炸。据斯坦福大学介绍,新电池可以充电7500次并保持性能。但目前的原型电池只能产生2伏电压,低于传统电池的3.6伏,且其能量密度也低于常规锂电池。不过,斯坦福的学者们对解决这一问题很有信心。
近日有科学家称将14组长毛猛犸象的基因嵌入了大象的DNA中,这意味着他们离再现猛犸象更近了一步。科学家从北极永冻层中的一具猛犸象遗体中提取了DNA,用一种全新的DNA剪切技术将其精确的编入了大象的基因中。在接受采访时,科学家表示他们将有关猛犸象的显著外表特征的基因编入了大象的基因,如体型,耳朵大小,毛发长度及皮下脂肪等。长毛猛犸象的近亲是亚洲象,它们在北冰洋上的弗兰格尔岛生存到距今3300到4000年才灭绝。目前至少有三支独立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重现猛犸象。
西媒称,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显微镜首次拍摄到了一种极小的细菌,平均体积只有0.009立方微米。他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是自然界可能创造的最简单生命体。对于是否存在这类组织,科学家们争论了20多年,此前一直没有用于发现它们的技术。相关结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据西班牙《阿贝赛报》3月19日报道,研究人员在地下水样本中发现了这些细菌,并且认为它们既常见又奇特。这么说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它们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但其微小的体积却是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在一个大肠杆菌当中就可以容纳150个这种细菌。换言之,15万个这种细菌可以同时存在于人类的头发尖上。其体积小到甚至无法包含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细菌体内可能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
据美国猎奇新闻网站“odditycentral.com”3月11日报道,近日,一段泰国僧侣泰然自若地在热油锅上打坐的视频蹿红网络。观众们很想知道这名僧侣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为什么没有像正常人一样痛苦尖叫。一些人竟然认为这名僧侣具有挑战人体机能的“魔力”。不幸地是,科学家们很快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打破了人们关于此事的猜想。据悉,这名来自廊磨喃蒲府(Nong Bua Lamphu province)的僧侣悠然自得地坐在热油锅里,下面则燃着熊熊大火。同时,有人还看见他用自己的“神力”触摸别人传递给他的物品。他的追随者相信经他摸过的物品会有神力。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相信这名僧侣的“魔力”。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美国宇航局目前所进行的太阳系内和系外生命调查的项目搜索方向均为液态水可能存在的地方。但近日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萨拉 西格和威廉 贝恩等人认为寻找外星生命时应该考虑所有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应该在观测系外行星光谱时寻找氧气之外的气体成分,甲烷也是一种示踪生命气体,生物过程也可以产生甲烷,因此我们应该在系外行星的调查中分析更多可能来自生物过程的气体,这样才有望发现外星生命。科学家认为我们在观测开普勒-186f这样的系外行星时,应当考虑各种可能的生命示踪气体。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1800颗系外行星,其中的大部分与太阳系内的行星截然不同,太阳系内常见的类地行星在太阳系外似乎并不太多,这可能与我们的观测方法有关。系外行星中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的行星类型较多一些,还有诸如木星这样体积更大的气
在北京大学3日举行的“中国学者发现宇宙早期的超级黑洞”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天文学家为主的科研团队宣布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128亿光年、430万亿倍太阳光度、中心黑洞质量约为120亿倍太阳质量的超亮类星体。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2月26日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经观测认定,国际天文学家称其为人类目前已观测到的宇宙早期发光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据介绍,该成果是利用中国云南的2.4米丽江望远镜首先发现的,这在此类发现中从未有过。科研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介绍,这是唯一一个用国产2米级望远镜发现的宇宙早期类星体,其它类似发现均是在使用6.5米以上、甚至10米口径望远镜的条件下观测到的。在望远镜的观测下,该天体呈现明亮、偏红、形状为点源的特
外媒称,谁要是能找到过滤掉空气中细颗粒污染物的办法就太好了。其次是,至少不让这些污染物进入人们的肺。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27日报道称,第一个目标很难实现。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一个吸引人的办法来达到第二个目标。利用纳米技术,他们研发出一种低成本滤网,能捕获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同时基本保持透明。科学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这项技术用在纱窗上,在允许光线和空气通过的同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项技术实施起来无需能源、昂贵的设备和管道支架等。一些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并非巧合。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教授、论文作者之一崔屹说,在回国期间,雾霾强度让他震惊。报道称,科学家的目标是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这些看不见的颗粒物小到足以深入肺部,损害健康。
伊卡洛斯星际计划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幻大片,科学家试图在100年内造出新颖的核聚变动力飞船,其航行的目标为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作为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之一,仅有4.2光年左右,伊卡洛斯董事会成员、星际航行项目副主管罗伯特·弗里兰正在筹备建造第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去年11月于美国举行的星际研讨会上,他提出了未来星际飞船的概念,具有高速、新颖以及建造时间短的特点,并命名为“萤火虫”号。从这张想象图可以看出,罗伯特·弗里兰赋予了“萤火虫”号新颖的外观,造型完全异于传统科幻片中的宇宙战舰,尾部的核聚变发动机产生明亮的光芒,就像一只的宇宙空间中飞行的“萤火虫”。罗伯特·弗里兰也希望“萤
据报道,继2013年科学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看到共价键的结构之后,如今再次直接观察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打破了以往无法观测过渡态化合物的定论。《科学快讯》(Science Express)刊载了这一研究成果。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激光观察到了化学反应中形成化学键的过渡状态。由于化学反应中的过渡态化合物的存在时间非常短,直接通过实验方法观测它们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而现在的这一研究成果为化学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突破。SLAC实验室及斯坦福表面科学与催化中心(SUNCAT)教授安德斯·尼尔森(Anders Nilsson)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他表示:“这是所有化学领域的核心,我们视之为‘圣杯’,因
美国科学家18日宣布,他们在抗艾滋病方面取得“重要新进展”,其初步研究显示,一种基于基因疗法的“强力”新药可阻止艾滋病病毒各种已知毒株的感染。抗艾专家说,这一成果为研制有效、通用的艾滋病疫苗带来希望。开发艾滋病疫苗是全球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尽管艾滋病病毒已发现30多年,但由于其多变和多样性,迄今还没有一种针对该病的疫苗能投入使用。传统疫苗的思路是通过接种来激发人体免疫反应,而这种名为eCD4-Ig的新药则是通过伪装把病毒“拒之门外”,从而取得类似保护效果。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艾滋病病毒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和CCR5受体两个点侵入人体,而他们开发的新药会令人体产生这两种受体的“山寨”品,&ldqu
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将最终走向终结,宇宙内的一些区域可能已经开始这一过程。虽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一过程如何发生,但物理学家提出 了各种理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包括大收缩、大撕裂和大冻结。德国慕尼黑的设计团队Kurzgesagt制作了一段时频,解释这些理论阐述的过程如果让 宇宙走向终结。宇宙的一种可能终结方式被称之为“大收缩”。如果宇宙内的物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大收缩便会出现,导致引力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力。引力导致宇宙收缩,其结果是恒星、星系和行星相互撞击,宇宙发生塌陷。理论物理学家表示宇宙内的一些区域已开始塌陷,这种塌陷将最终吞噬宇宙其他区域。最后一种假设最符合当前的物理学知识,也最有可能发生。根据这种假设,人类或者看到大冻结,或者看到热寂。物质随着宇宙的膨胀
据英国《每日邮报》4日报道,科学家已经成功将老年人的细胞转变成为年轻细胞,这或许让我们离永葆青春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如何让老细胞“返老还童”,关键在于染色体终端。日前,科学家成功通过一项新技术延长了染色体终端的长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称这项技术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为战胜衰老导致的疾病带来希望。 染色体终端是染色体端部的保护帽,它影响着人类的年龄和健康。染色体终端对DNA起保护作用,DNA每复制一次,染色体终端就会变短一些,直至最终无法再保护DNA。因此,DNA便可能受到损伤或发生突变,导致人的衰老。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的染色体终端大概有8000到10000个有机分子(核苷酸)的长度。斯坦福大学的海伦·布劳教授称:“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一种方法,可以将人类染色体终端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在这个“全民游戏”的年代,难道真的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以“开发大脑”吗?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No!”一个近70人的研 究小组本周公开批判一些声称助大脑开发训练的行业,他们声称无论是逐渐成长的婴儿一代抑或是已成年的一代,都应走出去哪怕是徒步旅行,而不是坐下来玩视频游戏来助大脑开发。游戏表现再优异也只是“游戏”规模不断扩大的商业大脑游戏承诺能提高大脑的记忆、处理速度以及解决问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防止阿尔茨海默氏症。在国外,诸多游戏公司声称他们的游戏是有充足的科学证据和显著的效果作为坚实的后盾,而且有神经科学家在顶尖大学和研究中心帮助设计程序。但即使如此,引用研究常常是&ldqu
京ICP备14006952号-1 京B2-20201630 京网文(2019)3652-3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legal@3dmgame.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54473036)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