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游戏杂谈 > 新闻详情

2012年“末日危机” 八种科学的世界末日预言

时间:2012-02-02 10:59:13
  • 来源:新浪网
  • 作者:liyunfei
  • 编辑:ChunTian

4 藻类危机

根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生物学家乔·克什维克(Joe Kirschvink)的观点,另一项对地球的潜在威胁正隐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小藻类之中。他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一种广泛分布在潮湿地表,湖泊,海洋和土壤中的藻类:硅藻,将可能导致地球大气成分发生灾难性的改变。

和其它许多藻类一样,硅藻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为可为机体使用的糖分。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硅藻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将水分子打碎,形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氧气是其它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但是如果某种硅藻变种不能利用水分子或者其它环境中的替代物,如铁或氢元素来完成其生命活动,那么它们可能将会转而利用盐(氯化钠)作为原料。这样的结果是释放出剧毒的氯气。假定硅藻们释放出的氯气没有杀死它们自己,并且它们的生长没有受到遏制,那么这种藻类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足以致命的有毒气体。

克什维克说:“这种可怕的情况如果持续,只需数百万年它就可以毁掉整个地球。”

如果这种硅藻灾难成真,那么这就将成为地质历史上第二次由于一种微小生命体而给全球的生物带来灭绝的浩劫。上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大约23.5亿年前,当时一种名为蓝菌的细菌首次进化出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由于蓝菌的作用,原始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急剧上升,而之前的地球大气则主要是二氧化碳,这样的改变对于那些厌氧生物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克什维克说:“对于当时的地球环境来说,氧气是一种新鲜事物。”而如果今天的硅藻决定发起“第二次氧气危机”,那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们的——在这场战争中它们拥有其它大部分生物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它们不需要依赖氧气存活。

不过幸运的是,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这种微生物赖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材料:水非常充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小生物也没有必要转而变成释放氯气的“魔鬼”。

5 致命病毒

在很多电影中都曾经描述过一场席卷全球的致命疫病。而在真实世界中,这样的可能性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如每个人都知道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不过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不幸感染这种可怕的病毒,但是前一段时间美国和荷兰的科学家们已经在雪貂的身上对其进行相关基因改造研究,使得这种本已致命的病毒更加危险。在基因改造进行之前,这种病毒仅能通过接触传染,但是经过基因改造之后的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并在雪貂个体之间传播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样的研究项目一经曝光立即激起了公众的恐慌和愤怒,人们担心这些变异病毒会从实验室中泄露,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但是,这样的病毒传播会成为世界末日吗?或许不会。这是皮特·卡托那(Peter Katona)的观点。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其专业领域便是生物恐怖主义防范。他认为这样的病毒事件并不太可能造成毁灭性事件,不过他也承认这样的事件确实将是一场“可怕的浩劫”。

对于这种观点,加州理工学院的病毒学家艾里斯·黄(Alice Huang)表示赞同,她说:“某一种特定种类的病毒不太可能杀死全世界所有的物种,因为不同物种所具备的基因多样性确保了至少将会有一部分物种对于这种病毒具有免疫力。”

即便是前面提及的那种经过实验室基因改造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变种,它也只有5个变异种,并且这种变异幅度都不算太大,因而人群对于这一病毒毒株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它将很难造成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灭绝”。

她说:“如果一种病毒想要杀死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那么它必须造成迅速的死亡,最长不应超过1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旦病毒感染超过1周以上,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回过神来,开始对病毒做出反应并杀死入侵病毒。并且,这种病毒还必须能够迅速传播,几乎在同时感染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口。

她说,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除非是你派出数千架无人机,飞行到全球每一个有人居住的角落散播病毒气凝胶,才有可能做到一次性让几乎所有人口都感染这种病毒。

或者,除非出现这样的情景:那就是某一种超级病毒隐匿在冰层之下或洋底热泉喷口附近,这些致命病原体在此生长繁殖。然后由于某种突发的超级自然灾难,这些病毒被一下子释放出来,造成大规模感染和死亡。

当然,请不要沉浸在上面的描述之中,因为这纯属幻想。黄女士指出,所有这些情形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非常不可能出现的。甚至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某种致命病毒也是从外太空来的,而非上面所描述的那些途径。

6 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最强大的爆炸事件。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估算,其在一瞬间释放出的能量几乎相当于太阳在100亿年内释放的能量的总和。

这样的超新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超大质量恒星在走完其500万~2000万年生命历程后,其核心发生重力塌缩,另一种就是所谓的1a型超新星,这是一颗白矮星的致密核心密度进一步升高时引发的剧烈爆炸。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托德·汤姆森(Todd Thompson)的说法,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大质量恒星核区塌缩的情况要比1a型超新星的案例多出2~4倍。并且,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大约每隔10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起核区塌缩引发的超新星爆发案例。幸运的是,所有这些爆发中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安全的距离范围内,距离地球至少都有5~10个秒差距(约合16.5~33光年)。在这样的距离上,地球是安全的。

假设这种超新星爆发出现的位置在银河系中是随机的,那么对于地球而言,大约每50亿年将会遭遇一次破坏性的超新星爆发事件。不过事实上由于银河系是一个由旋臂结构构成的整体,并且绝大部分超新星爆发都发生在旋臂之中,而地球会不断进出这些旋臂结构,因此,正如汤姆森所指出的那样:“事实上每当我们进入一个旋臂结构时,我们都有可能遭遇距离在10个秒差距危险范围之内的超新星爆发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的几率约为1亿年一次。”

一旦遭遇此类剧烈的宇宙爆发事件,我们将会面临强烈的X射线和宇宙射线辐射风险:高能电子,质子和α粒子。这些粒子都几乎以光速运行,另外还有高能伽马射线,这种射线拥有极高能量,足以杀死细胞。

超新星爆发释放的剧烈辐射将摧毁地球的臭氧层,从而导致更多的紫外线抵达地面。这样的结果是皮肤癌患病率的急剧上升,并导致细菌和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导致地球进入一个新的冰期。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翻页
0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他们都在说 再看看
3DM自运营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