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测谎仪”仍难觅踪影 忧虑与质疑并存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newtype2001
- 编辑:ChunTian
制造“完美测谎仪”,一直是诸多科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的梦想。一旦这种设备诞生,就能准确判断人们的谎言,揪出罪犯,令真相大白于天下。可构建这样一架机器真能成为现实么?虽然测谎设备在一个世纪之前就进入了大众视野,但它的发展之路却并不顺畅:长期饱受各种科学论证和审查,直至今日仍不能作为庭审的正式依据。苍白的理论支撑加上停滞的证据基础,似乎都预示着测谎设备的未来发展举步维艰。
破译脑活动意义重大
据美国《史密森尼杂志》报道,早在20世纪初,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姆·马斯顿就创造出了测谎仪。它的原理十分简单:在嫌疑人被问到和谋杀相关等棘手的问题时,如果他的心率、呼吸和血压等各项体征仍能保持稳定,就说明他说的是真话。而如果出现了异常波动,就表示嫌疑人说谎了。
尽管曾作为首选的测谎设备,但测谎仪的可信度一直备受质疑。1922年,一名联邦法官判定测谎仪不能在谋杀案中使用,因为即使在科学界,测谎仪也未能被“普遍接受”。这一判决,从此将测谎仪拒之于法庭之外。
为了制造出“完美测谎仪”,必须更加了解我们的大脑活动。因此不少科学家放弃了对简易测谎仪的研究,将目标转向了脑部扫描仪。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其中有两种技术在该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一种技术是将电子传感器置于测试者头皮之上,测量名为P300的电子信号或脑电波。在大脑识别出一个物体后,P300脑电波就会出现,数字“300”指的是识别完成后大脑产生波动所需的毫秒数。通过观察这些信号,能够潜在分辨出某人是否隐藏了自己熟悉的信息,如谋杀所用的凶器等,而无需嫌疑人开口说话。
但基于P300脑电波的测谎方法同样存在一个弊端,即调查人员必须竭尽全力找出只有罪犯本人见过的唯一物品。若非如此,罪犯的P300脑电波就会平缓下降至正常值。因此即使这一途径十分有用,其距离成为通用的测谎方法仍相差甚远,相关争论也是多年连绵不休。
第二种技术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其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的改变。科学家能借助fMRI对大脑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仪器每隔两秒钟就会扫描测试对象大脑中增强的神经活动,测试对象可以通过镜子看到仪器外部显示器上的提示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同时,研究人员会收集他们的大脑活动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一些和fMRI的相关研究已证明,当人们说谎时,大脑的某些部分会一直表现得十分积极,尤其是想要抑制不必要行动的前部区域,例如成功的撒谎就需要依靠抑制坦白的冲动。但大脑中并没有所谓的“不诚实中心”。 fMRI扫描到的脑部活化区域仍具有许多其他功能,它们也可能在人们说实话时表现得更为兴奋,尤其是当他们尝试决定坦白时。
测谎准确性仍待提升
这些扫描的准确率能有多高呢?在简单的实验室实验中,谎言检测的正确率可达78%至85%。虽然看似不错,但离万无一失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借助fMRI来研究欺骗现象的普利茅斯大学学者乔治·甘尼斯也表示,即使是无辜的民众也有15%至20%的机会被误认为是说谎的人。
测谎设备中正常值的取得大多是由法律和道德观念正常的普通人归纳而来,而它们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测试对象,却多是形色各异的犯罪嫌疑人,其中不乏智力超群、心思缜密的犯罪分子以及惨忍无情、罪恶滔天的冷血杀手。这些罪犯一般都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他们在面对测谎设备时并不一定会出现常人在撒谎时的种种表现,因此这些人的测试结果很可能处于正常值的范围内。同时,也有一些无辜民众由于敬畏测谎设备,会在测试时出现慌张不安的状态,而被误认为“说谎”。此外,当志愿者有心欺骗或对抗测谎设备时,测谎检查的准确率将从一般的90%左右骤降至33%。例如,在一个美国学生团体里,就有70%的人可按照之前的指导和练习,巧妙地通过测谎设备。
忧虑和质疑并存
虽然P300、fMRI外加热成像传感测谎等多种途径能显著提高谎言的辨识率,但关于测谎设备的有意对抗以及记忆的主观性,也使各种测谎途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英国皇家学会一篇有关神经科学和法律的报告就指出,这些障碍似乎不可逾越。对此,甘尼斯也表示了赞同:“如果想要研制出一台准确率极高的通用测谎设备,目前恐怕只能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觅得它们的踪影。”
可能涉及的技术滥用也引发了民众对于基于大脑的测谎方法未来在道德方面的忧虑和质疑。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丹尼尔·朗勒本在承认目前的测谎途径存在诸多局限的同时,仍坚信未来测谎技术有望得到合理的实际应用,但他也担心目前的质疑将延缓甚至扼杀提升测谎技术所需的研究。他表示,来自人们的每次质疑,都将打击相关研究人员的信心,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提交数据后的不良反应。
他还谈到,区分诚实大脑和欺骗大脑需要大量枯燥的临床测试等验证工作。这些测试将尝试算出脑部扫描在实际情境中的准确率,和发生错误的几率,以及年龄、动机、药物治疗等产生的影响。这将耗费数千万美元,并需要数以千计的民众参与测试,可谓工程浩大。
无疑,我们距制造出“完美测谎仪”仍十分遥远,研究经费的捉襟见肘也使这一研制历程更加步履艰难,而这,却非一个谎言。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