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赵本山变成了文化商人 他的时代结束了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Sophie周
- 编辑:Sophie
6月8日,辽宁大学发出官方文件称,“自2015年5月31日起,原‘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更名为‘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学给出的解释是,辽宁大学与赵本山的合作期已满,学校选择不再继续合作。
这个2004年成立的学院,因有赵本山这个金字招牌,自成立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合作期间,学院培养的一些学生成为热播乡村剧《马大帅》《乡村爱情故事》的演员,这无疑增加了该学院的魅力和知名度。此次校方选择不再合作,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二十多年来赵本山所主导的喜剧艺术的讨论。
近日,在以关注农村、理解农村为旨的北京农孵沙龙上,主题为“农民是如何被喜剧化的”学术沙龙就农民喜剧化问题展开讨论。在研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所长、研究员祝东力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言人是书写创业史的梁生宝,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移形变貌,再度亮相的时候,农民形象的代言人变成了赵本山。
不会产生痛感的赵氏喜剧
“一身皱巴巴的中山服,一顶破旧的八角帽,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猪腰子脸’,一口经过改造了的东北话”,提起农民,赵本山20多年来塑造的农民形象常常会最先进入人们的脑海,甚至比街口进城卖菜的老农,遥远故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乡,更深刻,更鲜明。
以“本山大叔”为首的赵家班春晚小品、《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被喜剧化的农民形象闪耀多时。赵本山,无疑是这场喜剧化风暴的代言人。
赵本山在辽宁当地真正成名,是因为他出演的一个盲人的角色。1982年,赵本山在拉场戏《摔三弦》中扮演瞎子张志,在辽宁省农村小戏调演中,获优秀奖。一时间,人们知道铁岭出了个赵本山,称他为“天下第一瞎”。《摔三弦》改变了赵本山的人生际遇,赵本山自己也坦承:“可以说这个戏(《摔三弦》)成全了我一生。”
1990年,在相声演员姜昆的推荐下,赵本山带着小品《相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并获“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正是这次演出,让赵本山一炮而红,正式走出铁岭,进入了亿万观众的视线。此后除了1994年因家事没有登上春晚的舞台,直到2011年,赵本山每年都如同北方家庭年夜的饺子一样不可缺少。
在农孵沙龙上,知名媒体人王小曼提到,大概从1994年、1995年开始,春晚小品中两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就是农民和小保安。而其中的很多冲突、笑料也来自于农村人和城里人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认知习惯。
赵本山喜剧的出现、走红或是当时的一种必然。祝东力介绍说,“如果不采取喜剧的方式,直面‘三农’问题,就会穷形尽相,把农民的困境展示出来,就会是我们所熟悉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然而这在当时是很难的,所以农民的喜剧化在当时是一个策略性的解决方式”。
底层、喜剧,无疑是赵本山最好的代名词。在辽宁大学关于“区域文化与辽宁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课题中也提到,这种来自底层和民间的气息为当下的中国观众创造了一种亲切和安稳的气氛,让他们对自己庸常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感。
不管是刘老根、马大帅等农民形象,还是真实的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又或者是“二人转”式的插科打诨,都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文化的特征。喜剧化的处理方式规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也放弃了对生活本质的透视和揭示。
祝东力认为,赵本山的喜剧化风格,农民一方面作为落伍于时代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又小黠小坏。这样,他扮演的人物,一方面很卑微,另一方面又不值得同情,结果就成了不会产生痛感,也不必给予人道同情的纯粹的喜剧对象。
赵本山显然明白,逗乐观众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标。“观众爱看”“为大众服务”一直是他的口头禅。“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对喜剧要求简单了,他们不想在看的过程中分析这个分析那个,笑就是笑,一句话也许就笑了”。赵本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
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无底线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讽刺,都成为赵氏喜剧逗乐观众简单粗暴却有效的元素。
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
乡土题材的艺术创作中,从来就不乏喜剧的元素。《阿Q正传》中的阿Q,言论行动中的矛盾、纠结,无不带着喜剧的讽刺;《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作者高晓声也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陈奂生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进城后的自卑、自大、心思算计展示得淋漓尽致……
鲁迅、高晓声等一批乡土作家用戏虐的语言、喜剧的舞台,将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精神状态的悲剧当作喜剧来写,这种强烈的“反讽”效果,让观赏者总会笑中带泪,“一曲结束”带来的是无限的思考。
媒体评论员蔡宁祯谈道,中国农民文学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到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写实,从解放初期的新农民形象塑造到后来乡村风情的多元化展现……作者对笔下的农村和农民,有眷恋也有批判,有同情也有鞭策,有赞美也有揭露,既有真实的笔触,也有深刻的思索。然而到现在,一些作品已经失去了戏虐中的内涵,仅靠取笑和哗众取宠来取悦看客。
祝东力向法治周末记者提到,近些年农村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中国农村,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即使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难题,也往往被出人意料地轻松化解。
他表示,这类电视剧最大的卖点、看点就是笑:农民的无知,可笑;农民的简单直爽,也可笑;农民的狡黠计算,更可笑。这里所呈现的,是一个妙趣横生、乐不可支的喜剧世界。
总是带着干部帽,身穿四兜中山装出现的赵本山,将农民的喜剧形象表现得妙趣横生。作家余秋雨曾评价赵本山: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拨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
2002年播出的《刘老根》是赵本山最早执导的电视剧。一个退休的老支书带领大家搞旅游餐饮业致富,幽默诙谐的风格是赵本山最擅长的老戏路。这也是首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挑大梁的农村喜剧。
据赵本山创立的本山传媒官网显示,以刘老根为品牌的刘老根大舞台目前在沈阳、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共有9家。据《沈阳日报》报道,2012年,以“二人转”演出为主的刘老根大舞台的年收益高达2.5亿元,号召力可见一斑。
当时,电视上关于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作家、学者梁鸿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现在的电视剧,真正拍农民题材的仍旧比较少。影视作品受到利益和受众的影响,在商业化、消费化、球探足球比分化之后,很少有机构或者投资方投钱拍摄农村题材的作品。这让真实的农村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