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影片《流浪地球》春节逆袭 中国终现世界级科幻
- 来源:每日人物
- 作者:3DM整理
- 编辑:newtype2001
导语:如果我们说,武侠是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强调集体主义到僵化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一种反击,那么,科幻为什么不能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幻想为基石,承载和继承这种精神和生命追求呢?
《流浪地球》放在世界范围内,究竟是一部什么水准的科幻电影呢?它当然不是那种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印记的伟大科幻片,但绝对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的商业科幻电影,能够和《头号玩家》《天地大冲撞》这一级别的影片相媲美,而比同类题材的灾难科幻片、比如《太阳浩劫》要出色太多。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这是一个起点非常高的开始。
文 | 李小飞
编辑 | 金石
1
河森堡在《进击的智人》一书中写到了这样一段冷知识——
在中国博物馆收藏的周代“青铜利簋”内壁铭文写着:“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岁”是指木星,由于木星公转一周大约是12年,因此被称为岁星;而“鼎”字意为“正当中天”。也就是说,公元前1046年的某一个清晨,在悠远无垠的天际之中,东征讨伐商纣王的周朝联军看到了木星正当中天的景象。
三千年后,当时还是娘子关水电站工程师的刘慈欣,在他的《流浪地球》中写下了人类希望借助木星的引力完成对流浪地球的抛射、从而逃逸出太阳系时的画面——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
当电影《流浪地球》把这一段文字用视觉呈现在影院幕布上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把这两个画面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意识到,这是中国科幻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刻——三千多年前的周人,把木星当空的天象看作是天道对人类战争行为正当性的肯定,而在现代中国人的科幻小说中,人类正在挑战这样的“天道”。就像《2001太空漫游》小说中猿人为了生存与天敌恐猫殊死战斗一样,《流浪地球》中,当太阳的寿命到达极限时,人类为了“活着”再次努力奋战,这次他们的敌人和朋友都是万有引力。
《流浪地球》中木星巨大的红斑带来的压迫和恐惧。图/ 网络
多年前,作为中国第一批《三体》迷之一,我向许多人推荐这部小说,尽管当时这部作品被严锋老师称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了世界级高度”,但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怀疑——中国人的科幻,能好到哪里?
不久前,《流浪地球》在提前点映后传出的种种赞誉,也同样受到了种种质疑:中国人真的能拍出好的科幻片吗?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正式上映。上映当日累积票房破两亿和8.3的豆瓣评分说明了——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片。刘慈欣凭借《三体》拿到雨果奖后,有人说,他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高度。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流浪地球》——这一次,导演郭帆单枪匹马,把中国的商业科幻电影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作为一部正面挑战硬科幻标准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准。 图/ 网络
2
《流浪地球》几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特效镜头,而超现实的画面几乎贯穿始终。
影片中,地球上用于克服引力进行逃逸的巨型行星发动机。 图/ 网络
剧情是主流商业科幻灾难片的结构,并贯穿以父子、兄妹、祖孙间的感情。吴孟达,这个曾为《八部半》做评论音轨、但却以喜剧成名的演员,在影片中终于展示出他的正剧演技——希望与绝望的交织,亲情与人类命运的抉择,交替煽动着观众的心弦。影片的高潮,资深点的刘慈欣迷都能看得出来是来自另一部小说《全频段阻塞干扰》,不过,这也导致这部小说不大容易再被拍成电影了。
吴孟达饰演爷爷韩子昂,一位经验丰富的运载车驾驶员。图/ 网络
我一直觉得,中国幻想电影和美国的差距,不在特效,而在人文。特别是这个年代,有钱就可以请最好的特效团队,但每一个好的科幻或魔幻电影的成功,关键都不在特效技术,而是在特效前的概念设计。
《魔戒》之后特效技术又大大进步,但超越由艾伦·李做概念设计的《魔戒》的魔幻影片完全没有出现;斯坦·温斯顿为《异形》《侏罗纪公园》《铁血战士》《终结者》等电影所做的特效,在设计模型阶段就是艺术品,这才能有后来银幕上的成功——不明白这一点,再多的钱、再好的技术,拍出的科幻片一样是垃圾。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影片的概念设计非常让人惊喜,无论是美学还是科学层面都经得起严苛的目光,无论是被冰雪覆盖的新世界地表上巨大的运载车队,发动机基地内部一望无际的城市般的结构,自转产生重力,小型飞船来往穿梭的空间站,还是被木星引力吸引下大气层流失的地球,都可以看出在概念设计阶段就下了功夫。
概念设计阶段,《流浪地球》做足了功课。图/ 网络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在看完《流浪地球》后才去搜索“郭帆”这个名字,然后估计很失望,因为,在此之前他似乎只拍摄了《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两部至少口碑上并不太成功的电影。这样一位导演,为什么忽然在一部科幻片取得成功?个人的理解是,之前那些都不是他擅长并且能真正掌控的电影,这也是新导演的常态。
导演郭帆在《流浪地球》的拍摄现场。图/ 网络
采访过郭帆导演之后,感受到他非常深的科幻素养和对中国科幻的独特理解。他说,《流浪地球》是他最想拍的科幻,因为它就是中国人的科幻,是中国人内心对土地和家的情感的表现——当我们要逃亡时,我们和家一起逃亡。
如何拍出一部中国人能接受的科幻片?郭帆说,中国人的科学审美是苏联式的,大机器工业的审美,所以《流浪地球》避免了数码时代炫酷科技的画面,转而追求工业时代的厚重审美,让每个中国人看到这些,都觉得是真实的。他最喜欢的科幻片是《2001太空漫游》和《骇客帝国》这种深刻的影片,但在中国科幻的初级阶段,还是要先拍一部成功的商业科幻片,让我们“先活下来”。
刘慈欣(右)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原著小说;最初的投资方因为信心不足退出后,吴京(左)的加入和投资使影片能够最终完成;郭帆(中)作为导演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图/ 网络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