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6 with 猛将传》张辽与高顺-高富帅与吊丝的斗争
- 来源:LIAO0831
- 作者:Ghost
- 编辑:ChunTian
四、与张辽无关,我来评价一下正史郝萌倳件。
我很喜欢《英雄记》对高顺的记载:深夜,下邳郝萌谋反,突袭吕布官邸。吕布不知是谁反,连衣服都没穿好就带着妻子儿女跑到高顺的营里。高顺说:将军怀疑谁?吕布说:听起来像是河内人口音。高顺说:是郝萌。出击斩杀郝萌。
这个故事说明吕布最信任的人就是高顺,慌乱中也知道谋反者必然不是高顺。当然,即使这样,郝萌反了之后,吕布也渐渐疏远了高顺,夺了他的指挥权,虽然打仗的时候还是让高顺统兵。(“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这并不合常理,按说发生了郝萌倳件后,吕布应当更信任高顺才对。
其实,这个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吕布之前征战多年,胜多败少。吕布杀董卓,抗郭李、破曹操,袭刘备、辕门射戟,虽然和刘备一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稳固势力,但却名声极大,是属于事业的上升期。这一段时间的吕布和刘备是很像的(刘备也是三姓家奴一样到处投奔),军事实力不高,但名望好,个人魅力十足。任何人在事业的上升期,总是很容易接受逆耳的忠言,很容易容忍冒犯自己的忠义之士,也容易爱才惜才,这些才,就是高顺和陈宫。
随着吕布和曹操之间对局的深入,刘备左右乱跳的搅局,吕布的军事发展止步不前,而吕布本人无曹操、刘备之才的缺点也慢慢显现了出来。这一段时间,是吕布事业的瓶颈期。可惜,吕布的才华不足以度过他瓶颈期,而他的敌人却是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千年难遇的强者。因此,随着战局的胶着,郝萌的叛变,吕布对自己的事业渐渐心灰意冷,也就不再听忠良之言,对陈宫、高顺不再百依百顺,反而任用亲戚,沉迷于妻子的温柔乡中,最终自取其败。这些故事大家看演义或《英雄记》的话,想必都很熟悉了。
请看高顺的谏言:“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这些谏言,是一个处于胜利的喜悦中的人很容易听得进去的,而处于失败或焦虑状态的人是很难听得进去的。刘备之所以为三国英雄之首,就在于他无论失败多少次,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谷底,还能保持他黄图霸业的斗志。
这一定律不仅仅适用于吕布,也适用于袁绍、孙权、曹操、刘备,只是每个人的界限不一样。袁绍杀田丰大家一定记得,田丰在狱中说:袁公得胜我可活,袁公战败我必死就是这个道理。孙权在有意图谋霸业的时候任人唯贤,而偏安一隅后连陆逊的话都听不进去。曹操和刘备的晚期,当事业难以再建尺寸之功,也变得难以听进真正的忠言。这也是为什么孙权本人比孙策要贤明得多,但孙权和手下还总是有些冲突,而孙策和所有部下的关系都非常好:孙策的一生地盘不断扩大,是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孙权的一生都是在守江东,处于事业的平稳期。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所以,虽然孙策之死让大家感到非常惋惜,但如果真的据守江东,我相信他不了孙权那么好,说不定没几年就败了。因此,“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这绝非一句空话,而是孙策的知人、知事之明。
在现代,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涉足官场、学术,这一定律也是屡屡应验。当一个官员、商人或科学家的事业在上升时,他往往礼贤下士、待人宽厚。而等他事业到达高峰,停滞不前时,就会倾向于趋利避害、刚愎自用。
这个郝萌谋反的故事中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曹性是郝萌部将,在郝萌谋反时他攻郝萌,击伤对方,因此是立了大功。等吕布问及谁参与谋反时,曹性供出了陈宫,陈宫坐立不安。(“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这一场景是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
陈宫究竟是否参与了谋反?从我们的常识来看,陈宫应当是没有参与谋反,因为陈宫没有任何反吕布的理由,以陈宫的智力,虽然他支持吕布与袁术联合,但决不可能勾结袁术去杀吕布,因为吕布只要一死,陈宫应该可以看出以袁术的能耐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
那么陈宫如若没有谋反,曹性构陷他时,为何不辩解,反而坐立不安?曹性以一叛将之身,自身难保,此时构陷陈宫,于他何利?
第三个问题是,吕布以陈宫为大将,所以不责问陈宫,这到底是吕布待人宽厚,还是另有原因?后来吕布渐渐不信任陈宫,疏远高顺,是否以这个事情大有关系?
我只是说说我的理解:我不知道陈宫究竟是否谋反。无论陈宫是否真有反意,吕布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心中多半是信了曹性的话。但他生性温和,不好杀戮。
可能有些人要质疑我了。“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相信大家第一次从演义或电视剧里看到这些话的时候都觉得吕布是在装比、扯淡。但事实上,这些话很可能是吕布的真实想法。虽然我们可能会被演义误导觉得吕布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物,但是仔细想想,吕布的一生其实偏好安逸,他的每次出战,不是从了陈宫的计策,就是被敌人所侵犯,他没有自己主动出击过。每次朝廷对他有所封赏,他都十分高兴,觉得“好日子要来了”(如果真的是要争天下的话,朝廷封赏毫无意义)。最后,还祈求曹操放其生路。总之,尽管武艺天下无双,吕布却有一个并不好斗的性格,和张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相遇,每次都是张飞挑衅)。
吕布生性温和,所以不仅没有杀陈宫,连计较都毫不计较。但是他毕竟不是曹操那样的旷世奇才,他嘴上说不计较,心里还是有点难受,因此后来和陈宫渐行渐远。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产生一种曾似相识的感觉。没错,这种态度,就如同是情侣之间的感情。一方怀疑另一方有背叛行为,但由于很爱对方,决定不追究其责任。然而,在日后的相处中,却发现这个间隙已经埋下,时时令人烦恼。吕布是个普通人,也是三国正史里唯一一个在儿女情长方面有很多描写的人。因此,他有这种普通人的情感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说到普通人处理这个感情,其实一旦有这种怀疑,不如将之说破,双方大吵一架,好过故作大度,心中埋着个石头。
作为旁征,吕布的妻子说:“将军自出断曹公粮道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於何自立乎?”(《英雄记》)这里的宫、顺不合应该不是虚言,不然一届妇人也不会知道,而且吕布也不会听信。那么宫、顺为何不合,没有记载,有人猜测是在郝萌倳件后,忠于吕布的高顺也怀疑陈宫谋反,因此反感陈宫。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郝萌倳件之后,高顺的忠诚是勿庸置疑的,而吕布最信任高顺,知道他忠诚,也是有记载。但是,郝萌倳件还是深深的给吕布军的三大头目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使得三人之间,吕布疏远高顺;宫、顺不合;吕布不再听信陈宫。可以说,郝萌虽死,却瓦解了吕布的整个阵营。
五、吕布、陈宫、高顺、张辽被俘之后的表现
三国演义里的吕布、陈宫、高顺、张辽四个人被俘之后的表现是非常有意思的,各不相同。可以看成是各个人群的一个缩影。
吕布是百般辩解,祈求投降而不得。他虽然高傲自矜,但心中即无野心,也无恶意,因此指望曹操、刘备救他。他是普通人的性格,既不是特别善良、聪明、重义,也不是特别可恶、蠢笨、薄情。可惜生了绝世武艺,又名震天下,在那个时代,平凡的性格注定是没有生路的。吕布的表现,可称是凡人。
陈宫是慷慨陈词,慨然赴死。尽管他也骂曹操,但其对话有理有力有节,不失一代国士之风(陈宫的这段对答颇有风范,非常值得一读)。陈宫的历史评价是“刚直烈壮”。曹操赏识其才,但也知其人难以再用。陈宫的表现,可说是一代名士之风。
(这里,演义和《英雄记》记载基本相同,但《英雄记》的文笔好的多,我摘录如下:
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
张辽先是骂吕布贪生怕死,然后痛骂曹操,奠定了自己勇烈过人的形象,但曹操好言相待后,旋即投降,算是懂得变通,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做法。由于曹操确实比起吕布是一代名主,因此张辽这一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丞相的光芒亮瞎了我的狗眼”。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张辽的表现,可说是良将之风。
最后,高顺不发一言,直接赴死。这是真的武人的风格。此时,虽未多着笔墨,但一句“顺不答。操怒命斩之”便知高顺是为保存气节故意不答,而不是由于吓傻了、哀愁、另有打算等不可能激怒曹操的原因。在熟识兵法的高顺眼中,吕布早早已是个死人,但哪怕吕布疏远他,把他的兵权夺走,只在战斗时才还给他,他也毫无怨言(“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最后为吕布慷慨赴死,连一句话都不辩解。这是真的忠义之将。高顺的表现,可称是一代义士之风。
高顺一定是崇拜吕布的,因为吕布实在太过耀眼,简直是男人的偶像,作为高顺这样的完美军人,很难不欣赏吕布。而吕布的弱点又那么明显,以至于高顺屡屡进谏,最终失宠也毫无怨言。
吕布是一介凡人,陈宫是一代名士,张辽是一代良将,高顺是一代义士。此四人或祈命不得,或怒骂而斩,或怒骂而降,或无言而斩,各诠释了各自的角色。有时候,你的历史评价并不取决与你的能力(无疑,吕布的能力是极为突出的),而取决于你的性格。
每每看到高顺无言而死的情景,我心中就会被这位名气并不大的忠义武人所感动。我很感谢罗贯中的安排,让高顺最先被押解上来,也最先斩首。他不必看着自己所崇拜的吕布摇尾乞怜、丑态百出、难逃一死,不必看着自己所瞧不起的陈宫慷慨陈词、不卑不亢、英勇就义,最后也不必看到多年的好友张辽先是辱骂旧主,又惺惺作态,最后投降仇敌。在他临死前,他至少是满意的,作为一个武人,他为吕布尽了可尽的一切努力。他恐怕没有其他念想,只想和战友们在最后一同牺牲,因此曹操问起,他根本不做回答。我想,他没看到后面三人的表现,应该是一种幸运,至少吕布和张辽在他心中的形象,到最后还是完整的。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