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底智能手机怪现象:死机像买彩票 新机总断货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newtype2001
- 编辑:newtype2001
缺货:缺的不是货 是预估销量的经验
死机的问题基本上心里有数了,接下来去采购部和制造部看看缺货是怎么一回事。
有个怪现象最近很流行。某款旗舰机发售,大家排队购买,结果队伍还没排完,手机就卖光了。
是手机厂商不愿意赚钱?当然不是。对于采购部来说,他们需要为手机的生产提前预订或囤积各种配件,从CPU、内存到摄像头、外壳甚至包装用的盒子。
但这里面会有一个小问题:采购的价格一般是根据订货量多少来衡量的,买过菜的朋友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一部手机上市前,很难准确估计出它的具体销量,配件订多了,价格是便宜,但积压的库存反而更亏。
那就少囤积些配件?这正是手机缺货的原因之一。为了规避可能风险,手机厂商在采购零部件时,不会太冒进,可一旦手机销量超过预期,配件囤货用光了,那就是缺货没商量。
还有另一个可能,是意外的零件供货不足。于是,手机厂商会对关键部件采用从多家供货商进货的方式,来尽量规避这样的风险。
但这不是缺货原因的全部,接下来再去制造部挖点料。这里的制造部不仅是手机厂商的制造部门,因为大部分手机是代工制造,因此也包括代工厂在内,为了便于描述,统称“制造部门”。
在制造部,则是另一番景象。所有的机器全部开动,加班加点大生产。但为什么只有两条产品线在生产这款热销手机,其他八条线都在加工别的产品?
手机制造基本外放到代工厂,而一家代工厂会接收不同企业的加工订单,这里面就有一个排期问题。厂商会根据自己产品的销量预估,给代工厂下订单,安排工期和具体哪几条产线来生产。但如果这个销量估计不准确,而代工厂的其他流水线又排满了,那结果还是一样的——缺货。
所以说,估计销量非常重要。
当然,以上所述并非手机缺货的全部原因,还有很多人为或者厂商刻意制造的因素。
降价:降与不降之间 拼的是面子
在手机产品降价的历史上,有两个极端的代表,苹果和诺基亚。苹果产品在下一代发售前几乎从不降价;诺基亚的旗舰则基本上以几个月降一次的节奏,和iPhone5同时代的Lumia920,如今价格已直追小米。
关于降价,我们要探听的是成本控制部门。
一部手机的定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市场部会估算出手机可能的销量,然后研发部根据自己投入的人力物力,算出每一台手机的研发成本;采购部拿着Excel表格,也捣鼓出每台的硬件成本;最后,其他支撑部门和市场营销团队给每台手机加上宣传和渠道成本,这个总和就是手机的基本价值了。
但经济学家早就教育过我们,价值不等于价格。加价多少,要看厂商的良心,以及对品牌的信心。
促成降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主动降价和别动降价。
先说内因。手机的价格绝大多情况下是要高于成本的,其中硬件、包装甚至渠道的部分是和每一台手机挂钩,基本不变(采购价格可能会变化,但幅度不大),而软件研发成本在手机上市后就不变了(暂时忽略部分维护成本),手机销售越多,每一台分担的研发成本和市场前期宣传成本就越低。当手机销量超过预估值时,每一台手机的成本就开始下降,这时候,降价便成为了理智的可能。
再说外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手机的快速推出,让每一款机型都朝不保夕地在市场上拼杀着。当新一代机型上市,或者竞争对手压低价格,手机厂商势必要考虑调整自己产品的定价。如果此时销量已超预期,那么降价便是顺势而为;如果销量不佳还非降不可,那就只能从自己的利润部分开刀。
会不会有手机把价格降到比成本还低?记住,手机成本是一个浮动变化的过程。
当一款手机在早期高价格时赚了很多钱,那么,其在销售末期可能会降低到成本价甚至跌破成本去销售,虽然这时卖一台就赔一台,但加上早期赚的利润,总成本还是远低于总营收的。
为什么不直接停产,这样获得的利润不是更高吗?
虽然账面上是这个道理,但厂商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利润,还有出货量、市场地位等诸多因素。如果能在已经大赚的前提下,牺牲掉部分利润,来换取更高销量和更大市场,对于品牌、用户群体甚至股价都有良性促进。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