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遭8名女生脱衣欺凌 施暴者因年龄小未被拘留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Kathy
- 编辑:huan0123456
执法者:取证难、难执法,调解为主
男生之间拳脚相加,用烟头烫、用棍棒殴击;女生间扇耳光,扒衣裤,乃至逼迫自扇耳光,吞食粪便避孕套……相关校园霸凌视频在网上泛滥,有些内容连成年人也不忍卒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同龄的少年之间如此残酷暴戾?在官方给出最终调查结果前,一般算是个谜。但在一位西安警官眼中,这个谜几乎没有正解。“搞不懂,但对比成年人犯罪的动机,(调查出的)理由让人无法理解。”
上述基层警官在西安城区工作已十余年,辖区内有多所中学,所以处理学龄少年间的暴力事件,他算“老手”。
“娃们家不知道轻重,在网络、书籍、影视中学到的暴力手段,因为一点琐事就在同龄人身上使用;缺乏判断力,有从众心理,被人一叫,就帮着动手,多见群体施暴。这跟成人犯罪有明显区别。成年人除了极端案件,一般琐事引发的冲突,毕竟多少知道个度,知道有法律责任。”这位警官称,家长和学校对类似事件一般也表现出较高的宽容度,“只要没致残,哪怕侮辱和伤害对受害者影响会很大,但差不多都是私了。因为涉及未成年人,取证难,适用的法律也不健全,我们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基本都是调解。”
“这种案子很棘手,对司法机关和我们都是。有社会原因,更多的是立法问题。”一位处理过类似案件的本地律师称,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及相关条例重在阐述未成年保护的原则,而对暴力发生后处理表述却十分模糊。
“导致校园暴力发生后通常无法可依,通常只能以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处理。”
教育者:学校总试图捂着,责任不可推卸
国外研究发现,校园霸凌事件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校园、社区、网络都是其发生的场所。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以前的学生打群架,欺负围殴弱者都算校园霸凌,只不过一般被看做打架闹事而已。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机普遍化,类似事件才动辄引爆舆论。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逾七成,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另据社会机构取样统计,校园暴力四成有初中生参与,女生占32.5%,致死达16.7%,且近半数受害学生选择沉默。而学校为求名、求稳、一切以学业为重,只要不出人命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6月29日,商洛市商州区一学校外发生了“十几名学生围着一名女生打骂”的一幕,而当时的情况刚好被路过的市民拍下。面对媒体,该校校长却以“不影响考试”为由,“最后就让她们握手言和,通知家长,配合孩子进行教育。”
“未成年人打人往往不了了之,虽说学校会进行批评教育,但坦白说,不疼不痒。而家长也往往重视度不够。”在西安莲湖区某公办中学任班主任的陈老师说,该校学生有“私下暴力解决矛盾的传统”,“校内打到校外,外校的、社会上的都会参与”,然而校方都采取捂和压的姿态。“有的该惩戒处分的,家长求求情、闹一闹都作罢了。以至于常引发事件升级,互相报复或是‘学期末、毕业时算账’。我觉得,校园暴力的泛滥,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跟当下的法律条文有关,就是学校报警,派出所也一般不会管,只要没有严重后果”。
华商报记者根据媒体报道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初至今不足两年内,全国类似被曝光霸凌事件、有视频图像的就超过20起。施暴者的理由包括:怀疑背后说坏话、看不顺眼、考试不给抄袭、不帮忙做作业、给老师告状、抢“男(女)朋友”、联网游戏中拖后腿、网络留言太嚣张等,事起琐碎,但视频中的施暴者却大多肆无忌惮,暴戾疯狂。
社会环境:手机小说教孩子暴力称霸
众星捧月,唯我独尊。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似乎也成为助推剂。“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陈老师说,很多孩子使用暴力对待同学,很不以为然,往往辩称“谁让他……”一副谁惹我、谁就该倒霉的口吻;而“不告老师、自行解决、少管闲事”的“地下潜规则”,也使得恶行发生时无人阻拦、不敢阻拦。
去年4月,云南新平二中一名女生,在下课后的教室内,遭到4名女生围殴8分钟,有人用手机录像,期间有男生劝阻,竟然也遭到殴打。“社会不良内容对孩子的侵蚀也防不胜防。网吧、KTV、租售书籍等该设限的地方,到处可见孩子的身影。尤其网络上宣扬暴力的文字、影像、游戏太多,他们又太容易接触到,甚至在孩子们中间很流行。”
陈老师在前一阵子,课中巡视时收缴了一个男生的手机,发现他在看一部叫做“正青春”的网络小说。“我开始当是校园青春文学,粗略一看,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学校生活,充斥暴力和色情,几乎每个章节都有打架事件,单打独斗、群殴、找社会势力、父母间互相报复,甚至组织几百人的群殴。”
华商报记者轻易就用手机搜到此类小说,发现极受学龄青少年追捧,评论留言区明显有很多稚嫩的叫好声。
“聪哥写得好,××,谁惹我就该××这么收拾”、“聪哥是偶像,牛×,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能打不怕事”。作者甚至在行文中和一些章节间专门“传授经验”,教少年们如何“快意恩仇”、“成为老大”。文中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少年,对待彼此,手段残暴,伏击、刀捅、“豁嘴”、性侵……堪称“校园暴力教科书”。这样的内容以手机为载体,在孩子间传播的后果,可想而知。
工读学校陷尴尬困局,劳教所取消了,问题孩子怎么办?
今年7月18日,因不愿替同学写家庭作业,北京房山的小磊(化名)被同学殴打多处受伤。家长劝他到校,结果再遭殴打。最终法院判决五被告赔偿9000元,动手的四被告承担85%,学校承担15%。而今年6月激起全国公愤的浙江庆元虐童案,对8岁小学生掌掴脚踢、甚至踏头烫烟的四名初中生,因均未满14岁而逃避刑责,仅共同赔偿9万元了事。
类似的结局占了大多数。即便司法介入,囿于现行法律,多数加害者不担刑责,或以民事赔偿替代,未造成身体严重损害的甚至只是批评教育。这在那些类似脱衣侮辱的精神伤害事件中尤为常见。6月美国媒体报道的一件事在国内引发热评。今年3月,在美国留学的2名中国女学生,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10多名女生虐待,手段包括拳打脚踢、扒衣裤、烫烟头甚至剪发吃沙,被判定为“酷刑折磨”。而施暴者家长在得知孩子要受审,试图贿赂证人,被美国当局逮捕。网友普遍传播的一句评论是,“中国治不了你,美国可以。”
类似言论虽然过激,但也揭示了当下中国面对类似事件不断发生,却无法从法律上有效遏制的尴尬困境。《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只提到,未成年人9种严重不良行为(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应予矫治:如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等。
该法规定,其父母或监护人和学校应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需家长、学校申请)进行矫治。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如今国内很多地方的工读学校或已拆除或更名专业学校但面临生源荒惨淡运转,劳教所目前也已取消,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未成年人有上述“严重不良行为”也大多难以得到矫正和教育。加害者没有得到足够惩戒,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类似行为的发生。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