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时事焦点 > 新闻详情

少女遭8名女生脱衣欺凌 施暴者因年龄小未被拘留

时间:2015-07-20 17:54:24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Kathy
  • 编辑:huan0123456

什么原因会导致一个孩子变成加害者?

每个上过学的人都会有感受,在学校弱者一般不会只被欺负一次,而是经常被欺负。各种霸凌现象包括暴力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辱骂、嘲弄、恶意中伤)、社交霸凌(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以及近年出现的网络霸凌(以手机简讯、电子邮件、部落格、BBS等媒介散播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实际上都不是偶发的,而常常是长期性的。

什么原因会导致一个孩子变成加害者,去欺负虐待他人?

社会学研究认为,校园霸凌行为源自社会学习。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如遗弃或家暴),使其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则孩子将来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采取斥责、惩罚和冷漠作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他人,借此宣泄情绪。

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童的态度。

其次,孩童进入小学后,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粗暴打骂,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比如“要想不受欺负,就要成为强者或依附强者”。

作为受害者,一般性格内向或懦弱,选择不反抗隐忍,以躲避进一步伤害;或厌学、逃学,个别人会加入团伙自保,成为欺凌者。受害者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恐惧、消沉抑郁、忧虑、胃痛、厌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创伤后遗症、人格分裂、人格扭曲、价值观错乱、失去对人性的信任。

实际上,霸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不仅会造成受害人心灵创伤、扭曲、课业低落、人际疏离;对加害人也有负面影响,这些加害人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

美国立法遏止“校园霸凌”:对霸凌者判重刑 帮凶、围观都可“连坐”

职业生涯中,邓洪曾代理过多起校园霸凌案件。包括6月引爆舆论的留美中国学生霸凌女同学案。

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翟芸瑶、张鑫磊、杨玉涵(音)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的刑罚。

然而,令很多人惊讶的是,在法庭上,施害者之一翟芸瑶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悔意,甚至表示希望案件能“速战速决”,因为她不想在牢中度过19岁生日。

6月的再次庭审,很多在场记者对这个女孩的表情印象深刻,甚至称她“表情后”。因为,她在庭审现场还对证人、男友,甚至旁听席的观众和媒体记者抛出愤怒、蔑视、嘲讽、不屑等表情。最终,法官发出警告才有所收敛。这与两名被害女同学的恐惧表现截然相反。

在这起案件中,邓洪受雇于被告担任辩护律师。7月18日,他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广东农村进入城市读书的他就曾被同学霸凌,体验过被霸凌后的无助。后来到了美国,他发现完备的立法曾帮助美国在过去十年中有效地遏止了霸凌顽疾。

他认为,中国的相关部门必须从中国长远发展的高度去重视学校霸凌事件,并寻求立法解决途径。

如果在学校受到不公对待以后如何公平地对待他人?

华商报:您代理的留美中国学生绑架虐待女同学案,几位当事人和他们的中国父母对孩子被判重刑感到很意外。因为在国内,这种行为甚至谈不上触犯法律。您如何看待这一差异?

邓洪: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般美国家庭对孩子教育比较开放,小孩在校园玩闹甚至是恶作剧,家长也经常说“ kids willbe kids”(小孩终归是孩子),不会太介意。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显示,学校霸凌事件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电脑时代来临,孩子们喜欢玩暴力电脑游戏,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训练。

其间,美国社会更加多元化,一些孩子会对残障、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同学进行嘲笑、甚至暴力相向。由于美国宪法修正案中赋予民众持枪的权利,就出现了学生持枪进校园的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霸凌在美国校园日趋严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高峰。当时统计显示,美国每三个学生就有一人受到过欺凌,引发了家长的普遍担忧。

今天的中国,面临与那时的美国相似的困境,随着城市化扩展,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年轻人特别是初高中生很多整天打网游,沉浸在暴力的虚拟世界里。国内校园霸凌问题日渐突出,但社会对校园霸凌的认识还处于和美国八十年代的水平。一旦出现霸凌,要么家长忙于工作不知情,即便知情后也认为“这不算什么,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如果事闹大了,不少家长会亲自出面要么用钱、要么靠关系摆平,法律概念淡薄。

我要说的是,霸凌事件越演越烈,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可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学校受到不公对待,他走向社会后如何公平地对待他人?

对校园霸凌立法是各界反思努力的结果

华商报: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法律对校园霸凌问题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邓洪:美国也曾面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却无法可依的困境。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全美最具规模的帮派团伙“华青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来自台湾的小留学生在洛杉矶高中及大学读书,但受到人数众多的拉丁裔同学欺负。为了自保,这些留学生组织帮派反抗欺负,用群殴甚至手枪来反制。经过几次交手,这个小帮派名气大振,越来越多小留学生为避免欺负加入华青帮,越陷越深,荒废了学业。

另一个案例是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校园发生一宗震惊全美的枪击事件,两名高中生持枪进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还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自杀身亡。一年后,加州斯托克顿又发生学生在校园持枪报复案件,5人死亡。警方调查发现,这些枪手都是校园霸凌案件的受害者,他们曾在学校被其他学生欺负,导致精神受挫,结果采取杀人的手段来报复。

这些校园血案让美国社会不仅反省枪支犯滥,更多的人开始注意校园霸凌问题,认识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受到欺负的学生产生极大的自卑感,缺乏自信,有些人自杀,有些人采取同归于尽的报复行动;而欺负别人的学生也养成目无法纪的习惯,长大成人后经常触犯法律。

因而,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正视学校霸凌的问题。联邦政府,各地州政府随后也纷纷立法打击校园的霸凌行为。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翻页
0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他们都在说 再看看
3DM自运营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