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未登场武将介绍 真三国无双8有哪些新武将
- 来源:ajajdde
- 作者:Laosiji
- 编辑:Laosiji
【可以期待的预备人选】(此栏的人物具有一定斟酌性,具体有待官方考量):
魏
臧霸—泰山豪杰孝义壮,坐鼎青徐镇四方
简介:字宣高,又称奴寇。东汉末年军阀、名将。早年的臧霸曾筹集群众救父而逃匿于东海,在黄巾起义时隶属陶谦,后来与孙观等人屯兵开阳自成一方帅主。建安二年,臧霸在莒县袭破萧建,萧建原本承诺的辎重无法及时遣至吕布,吕布难免不进行追讨,臧霸登城拒守,吕布鞭长莫及只能与之复合作罢。次年曹操进军下邳,臧霸带兵协助吕布,直到吕布灭亡后又一次隐姓埋名,曹操在经历一番搜寻后终于收编臧霸,并命其招降孙观、孙康、尹礼、吴敦等人,赐琅邪相,割青、徐二州为委任。此后,臧霸以镇守青州让曹操伐袁无患,又在数年内接连讨平东海、平原、灊山等多个县区的作乱,包括参与孙吴攻防,皖县退韩当,三路伐吴以轻船五百、死士万人大胜于徐陵,被曹丕征为执金吾,最后于明帝继位后不久逝世,追谥威侯。
主要事迹:召集门客数十人杀死触犯律法的太守解救父亲并威震百余押囚兵一时间以孝勇而闻名、击败黄巾党募集徐州兵、击败萧建抵挡吕布、助曹操招降过去的泰山众一同归顺、借刘备之言在曹操面前赦免投靠自己的徐翕毛晖等叛将、以精兵投入青州使曹操不以东方为患一心专付袁绍、安定东州并与于禁共讨昌豨、与夏侯渊讨平黄巾残党、逢龙大败韩当并趁夜追赶撤退的孙权使其无法救援陈兰与梅成、濡须口力阻张辽退兵并认为曹操必会前来救援事后受到赞扬、入巢湖破居巢、洞口与曹休在吕范被飓风阻扰后烧杀吴军数千、演义作为仅次张辽的“八健将”一员与乐进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并参与袁术讨伐等
涉及战役:徐州黄巾扫荡、濮阳定夺战、莒城之战、袁术讨伐战、小沛之战、下邳之战、官渡合战、东海平定战、天柱山之战、濡须口之战、洞口之战
个人分析:臧霸就现有的记载看应该是个很守义气而得人心的人,从集众救父、独驻开阳,到不计前嫌助阵吕布,甚至是为了保全投靠自己的叛将而求情曹操,至少如果以这些来判断,其原则与作风或许也正是他的威望所归。《三国志》也述曹操寻得臧霸后“见而悦之”;同时之所以将青、徐二州也托付之,应该还在于臧霸早年收卷徐州兵,并长期与吕布合作以来对徐州境内的熟识;以及土生土长于山东的他在早先就已闻名故乡,凭借这点或许也同样会对当时尚还在袁绍控制下的青州带来一定潜在影响及威慑力。不过尽管臧霸这样尽忠职守,却也不免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而在晚年遭遇冷落。《魏略》注臧霸原本别军洛阳,但在曹操死后其手下甚至包括徐州兵在内的青州黄巾兵竟突然鸣鼓自离,曹丕见此状后还将臧霸召朝而夺权;不过在此事件的过程中应该还包含了臧霸进击东吴而胜的事迹,并且这段在《三国志》本身的记载中也只以“征为执金吾...帝常咨访焉”这种极为隐晦的方式描写。曹丕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臧霸?原因可能正是以下这几点:青徐二州是曹操打天下所倚障的重要后防据点,臧霸孙观等人虽名义上治理该地但实则其常年都几乎属于一个半独立的政权管辖区,曹操在过去忙于应付诸多战事,顾不及青徐由形式转变为实质上的统一,这点就在曹丕登基专权后开始逐步实践了起来;但如果当年青州兵没有在曹操死后自相松懈,曹丕应该是不会急于这样一步步采取措施的,况且臧霸本就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早期对于曹操集团的贡献也历历在目,到了晚年更是像《三国志·董昭传》记述的那样更偏于保守俸禄而不愿投死冒险,因此结果也自然是曹丕将臧霸调回洛阳,给了他一个保卫皇宫安全执掌禁军的职务,又在后来将其增邑至三千户,或许可以说待其还不薄,都能与大司马曹仁相提并论了。
登场值:8.3分,以上这些论点大致可以从宛城以后曹操对青州兵的感想、众人在曹操逝世后对青州兵的态度、曹丕即位后升迁曹休督青徐等三方面得到相对进一步的论证。不过好在臧霸有自知之明,能够及时看出问题并获功于伐吴应该也是一种在曹丕面前的自我澄清与表态。大家也都知道臧霸在演义中是个只有早期戏份,在后来也因为徐庶而再未出现过的二线甚至三线武将。只是就其这般不简单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各个武将间参与的诸多战事,也断然不能否认他成为无双武将的应有资质。
满宠—昨几何时望豫中,今驻兵塞守淝疆
简介:字伯宁。曹魏著名官僚、军事策略人。年轻时的满宠曾以执法严格而著称,被曹操辟为许都令及汝南太守,并亲自募兵平定汝南;公元208年随军南征,在赤壁一战后因多次受到孙权的侵扰而受命调回汝南;由此直至十一年后的关羽北伐,再次作为参谋出现于曹仁大营,在樊城受到水攻的压力下及时力劝大军待机坚守,终于迎来局势的转机;后长期与孙权作战,并在曹休死后代扬州军事,汝南民众甚至希望随其一同行远。公元230年,满宠在蒋济的反对下先后两次上疏曹叡另筑新城,结果先后两度击退孙权。曹叡驾崩后年迈的满宠升至太尉,最终在曹芳上任后不久去世,谥号景侯,其子满伟继嗣。
主要事迹:令李朔丧胆归案、越阶抓捕督邮并弃官、及时杀死曹洪宾客并正确判断杨彪的定罪性、平定袁绍故乡汝南为曹操取得战略便利、坚定曹仁死守樊城的信心并在徐晃到来后共退关羽、随曹丕南征准确预料敌军夜袭的可能并击退之、看出曹休行军线路因江河众多而难以退守的不利点、因常年正确治理汝南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狂热追崇、看透吴将孙布的诈降及王凌的判断、预测进兵庐江的陆逊难以得势、分析东吴擅长助江而退的特点提倡向西三十里另立新城并击退孙权、依照田豫等人的主张放弃救援守将张颖,以火炬烧毁吴军器具并杀死孙泰、袭击江北地区摧毁兵营焚烧谷物扰乱孙权、演义说服徐晃转投曹操
涉及战役:献帝夺取战、汝南平定战、官渡合战、荆州南征行动、赤壁合战、南郡之战(?)、襄樊合战、江陵攻略战(?)、石亭之战、第一二次合肥新城之战
个人分析:东汉末年位轻权重,满宠起初担任的高平县令虽是较为纯正的朝廷命官,但其权势又显然不见得会比直隶于太守之下代理行事的督邮要大;满宠生性纯直,无法忍受督邮的贪秽受贿而将其暗中捕于房舍,当日结案当日弃官而走,想必也是由于他早已清楚自己超出了可以行动的权利范围。到了后来,满宠邂逅曹操而因自己的才华被先后征为从事与许都令,更重要的是他还做了两件特别了不起的举动。曹洪是谁?那个曾经在荥阳险救曹操并常年随军东征西讨,在当时迎献帝之后已官至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的他,满宠竟能只凭一届小小的许都令而壮胆惩处他的亲眷宾客并无视他在曹操面前的求情;杨彪又是谁?那个曾处决了王甫父子,敢于在董卓、郭汜等贼人面前扬声喝反的大汉忠臣,曹操虽然可能出于政治立场很想杀死他,但在此前也依然无法付诸行动。这两件事都存在着满宠的参与,满宠是个很明白官场道理,同时又是个充分了解现状的人,当时的他虽然年少但也很清楚明白的几个道理,其一曹操是因为顾及面子而表面上答应帮助曹洪的,曹操自己其实也是个重视王法的人,早年是谁在担当洛阳北部尉的时候以“五色棒”将权贵殴打致死?如今的他怎么会在自己的原则上完全认可曹洪身边这些犯法的人?第二关于杨彪事件,曹操尽管生性多疑,但杨彪名声在外,自己又有同样身为士族出生的荀彧、孔融等一派在思想上深固于汉室的人的帮助支持,怎能够轻易在自身政权尚还未稳定的时候就武断将其杀死而大失人心?满宠的明智之举就体现在这些事上,在曹操无奈召自己入朝前事先果速杀死了曹洪的宾客、在曹操即将执意假借罪名恐吓杨彪认罪之际出于本职逼供杨彪,得到的结果显然是曹操得以能在曹洪面前十分自然地推脱责任,以及证明杨彪的清白而让曹操放下心头肉。
登场值:8.3分,谈了那么多满宠的早年经历,其实要说他在胆略方面的最初体现也是有理可据的,除了早年轻易让拥有私人武装的李朔服罪,还有经曹操大力提拔后顺利平定汝南等。第四次合肥之战中,满宠虽采用了曹叡、田豫的战略方针,但也仍以自己先前判断的新城“有奇险可依”而远程攻于孙吴,并不乏整体能力的可观性。最后,由于时间线所处的位置满宠应该很可能还参与了赤壁以后的南郡之战,以及他在假节钺之前的那次“精湖”作战似乎也应该与三路伐吴作战有所牵涉。
程昱—搏兵之胆过贲育,酷烈戾断也率然
简介:字仲德,本名程立,曹魏基业贡献者之一。程昱早先以保全东阿而闻名,目光独到疏远刘岱而投于曹操。此后以寿张令的身份参与兖州防卫,积极游说受到陈宫响应的靳允等人最终与荀彧共同保全兖州三地,受到曹操极大的依托和信赖。此后的程昱又在官渡及黎阳等战场中发挥军事长处,并针对归附袁绍、整顿刘备等几大要点对曹操进行过分析和劝谏,但在晚年时代却可能因自己过去心直口快的性格而难与他人共处,甚至被告有反意并因与刑贞的不和而遭到罢免,直到曹丕登基后方才复职,同年便离世,谥号肃侯。至于“昱”,《魏书》述其因在年幼时梦见自己手捧巨日于泰山而后被曹操更名至此。
主要事迹:黄巾起义时以“贼已至”的计策煽动民众共同寻回东阿县令消灭王度、判断袁绍与公孙瓒的优劣使刘岱得以保全、游说靳允刺杀氾嶷,派遣骑兵抵挡陈宫并在枣祗和薛悌等人的合力下保守三郡、分析曹操不愿寄人篱下的心理奉劝其放弃结连袁绍、与荀彧共同提议迎接献帝、看出刘备的雄才众望并建议曹操早图之、官渡之际以七百军士力劝曹操切勿增援成功保全鄄城、召数千流亡兵并准确分析高蕃难以水战的特点与李典合力破之完成运粮、南征荆州之际预料孙权必因利益而结和刘备、河间动乱时期以无需示威为由阻止贾信诛杀降者并促进了曹操父子的关系、演义作为一名反派军师几度颠覆关羽徐庶等人的命运、仓亭设计“十面埋伏”大败袁军、赤壁屡度怀疑战况的种种违和感、濡须口看出孙权蓄势待发并建议曹操退兵
涉及战役:东阿保卫战、濮阳定夺战、徐州之战、新野之战、官渡合战、仓亭之战、袁氏根除作战、赤壁合战、潼关之战、濡须口之战
个人分析:现代人称呼的“五谋士”,基本泛指从早年曹操立业时期开始活跃的五位最有贡献价值的人物,只是实际上如果依陈寿《三国志》的记述,整个曹魏营下从前往后最有作为的谋士应该有九人,《二荀贾》为一传、《程郭董刘蒋刘》为一传,再加上与刘放一同记载的孙资便共有十人。而所谓“五谋士”的叫法除了因为这五个人的名字放在了列传的最前段,另一点便是他们长期在人们记忆中造就的鲜明形象,诸如荀彧的持重、荀攸的踏实、贾诩的精明、郭嘉的传奇色彩等等;但要论程昱,一般来说除了人们常知道他性格上的刚戾暴躁甚至如《魏晋世语》描述的把人脯充当军粮这般无情外,其实还有个特别容易受到外在因素而被忽略的地方,那就是程昱的职务。大家都知道小说中的程昱时而与郭嘉、荀攸等人一样扮演着点明战略、运筹帷幄的角色作用,怎么说也能算一个如假包换的“智士”或“幕僚”,但假如回过来看看史书文献里他一生所迁升的官职,或许便能看出些不寻常:东中郎将、奋武将军、卫尉、车骑将军,这些典型的武官头衔却在一个被称为“谋士”的人物身上出现了,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可以看看程昱早年保卫东阿时的一个举动,“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这句话中的”密遣“意味自然深长,据现有的史料看程昱本身应该并非出生自豪门世家,但如果以这个 ”密遣“来分析的话又说明他至少在当时应该是有一定威望或权势的;《三国志》同一段中说到的另一人薛房也是个县中大姓,我们甚至假设程昱当真只是一介普通庶民,即便他和那个薛房的关系好到情同手足可以任意借兵,不也正好可以证明程昱在最初就有拥兵自调的能力吗?也确实,程昱用自己的能力或“权利”帮助曹操挽回兖州之难,又在讨袁绍时期独守孤城、胜于水战而完成粮运,都无疑显现出了一番别具一格的战将风采。
登场值:8.4分,曹操曾将程昱比作孟贲及夏育这两位古代勇士,北宋王溥集撰的《唐会要》也称程昱擅长的是“智勇”,而程昱自身的“谋”应该只体现在识透袁绍、孙权、刘备等人对于曹操的种种利害关系上,如今看来假若光以演义的角度将之片面定义成“谋士”也确实算不上妥;不过要论无双系列,程昱倒还并不必去刻意脱离演义塑造的这番形象,毕竟如果完全没有了那些如计诱徐庶、折弄关羽、赤壁显谋的精彩桥段,他的观赏性与识别度又不见得会非常理想,还是需要两者的互相通融。
荀攸
简介:字公达,荀彧之侄。被曹操称呼“谋主”的军师,最初在何进掌权时任黄门侍郎,董卓迁都长安时曾与同僚计划刺杀,结果事情败露险遭入狱。建安元年在曹操迎献帝时初投之,其后荀攸则多次在征讨张绣、吕布、袁绍等战役里灵活应变出谋划策,成功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公元214年荀攸在对抗孙权的战役途中不幸病逝,几十年后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谥号敬侯。演义中的荀攸因反对曹操称“魏王”被冷落而死,与荀彧相近。
主要事迹:讨张绣时建议曹操消耗刘表后援团的军力使敌人瓦解、徐州包围吕布时采取水淹的计策彻底击败敌军、官渡建议分散袁军注意力趁机夺取白马津、乌巢起火后散布曹军分兵进攻的谣言致使袁绍完全中计、冀州平定战后期提醒曹操在袁谭袁尚和好前事先消灭之并放下攻刘表的想法、友人钟繇表示其生前曾设奇策共12计
涉及战役:董卓暗杀计划、宛城之战、下邳之战、官渡合战、袁氏根除作战、赤壁合战、濡须口之战
总评:7.9分。
曹彰—奋将高胆属黄须,力猛志大或窥心?
简介:字子文,曹操与卞皇后次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彰自幼善射箭、驾车,臂力过人敢与猛兽相斗,又不倾诗文,在众人与曹操面前执意树立自己崇尚而或将成为战将的决心。后来曹彰在公元218年征讨乌丸以一己之主见降服鲜卑,以及在汉中战役期间没有赶上与刘封之间的对峙。公元220年曹操逝世,原本屯驻长安的曹彰却意外来到洛阳试图夺取玺绶,在贾逵的制止下方才罢手。曹丕即位后将曹彰增邑至一万户并封其任城王,但曹彰也突然在黄初四年暴毙京城,谥号威王。
主要事迹:采取田豫的计策坚守战车阵型并追迫敌军、不顾军令所限力主出击致使大获全胜斩首乌丸数千、听取兄长的建议在凯旋后谦虚而不傲并犒劳下属诸将被曹操赞叹“黄须儿竟大奇也!”、演义斜谷解救曹军并大败刘封杀死吴兰
涉及战役:蔡文姬赎回战、乌丸征伐战、阳平关之战
个人分析:曹彰是曹操与卞氏继长男后的第二个儿子。曹操早年虽曾要求他学习《诗经》、《尚书》等典籍希望借之培养其才能的多面性,但曹彰对之竟根本提不起兴趣,反倒是将希望把自己比作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古代将军横跨疆场、驱逐戎狄的想法告诉给了他的周遭人听。话虽明摆着不是亲口对着曹操说的,但一向唯才是举的曹操终有一天也还是发觉了这位次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在正确的时间用对了正确的人,毫无片刻犹豫地将其派遣到了平定鲜卑叛乱的北方作战支线上。《三国志》称曹彰“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也确实,单凭这般身强力壮的先天条件曹彰就已经拥有了至少能在战场上对峙敌人的豪勇气魄,更何况他对千变万化的战场局势又有一定的常识基础,即便在旁人都受限于命令制度的客观影响下也依然可以坚定自身立场采取果断尖锐的独立判断,趁势追击大获全胜。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说不是短暂谢幕的不幸命运使他大志未遂,曹彰这样的人与其说会成为一员打头阵上前锋的常胜将军,或许他还更可能是位出色的调兵遣将之才。不仅如此,曹彰应该还是个较为谦逊至少能听进人话的人,虽初临沙场就大劫将近却也能刻不容缓采纳良策,更甚至是出自那个对骨肉兄弟都刻薄无情得出名的兄长曹丕的建议他也愣是听了,在凯旋归阵后不但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把功劳都归结于下士的努力又一次深得父亲的赏识和赞同。只是至此以后曹彰的生平记载便很快进入到了尾声,在这之中人们或且只记得他在汉中差点和刘皇叔的义子煽起一架,以及在父亲曹操于公元220年病逝的三年后自己也突然由于某种原因暴毙府中,多少令人惋惜。
登场值:8.0分,曹彰当年从长安大老远归途洛阳,并未来得及见到那个最懂他也是最明白他心里在捣鼓些什么的父亲活着的最后一面。窥探玺绶是再显然不过的胸怀异志之为,然而只因为这个一生都可能未曾有过太多政治细胞,又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的人恰巧是曹彰,才会在那个连曹操下殡都还没多久、宫廷内外又被以忠义刚烈著称的权臣贾逵所掌控的时候,做出在众人来看最为愚蠢的举动。曹彰是皇室族子,他经受不起向来内心都高傲自豪的自己会由于一时所欠缺的考虑而卷入这个很难有台阶下的局面,他也无法面对在刻薄的现实环境下已根本不可能会有人去让一个只有一身武勇、顶着家族头衔的边境大将来继承魏武帝的辉煌霸业。曹彰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世间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纷,可我认为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当你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心里最有可能充斥着多少种想法的时候,一切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了。曹彰也许就是这样郁郁而终的,但他却留给了世人许许多多的遐想,而这种遐想即便某一天会在无双系列中呈现出来,想必也应该是一道比较引人耳目的风景线。(为控制篇幅,更多有关曹彰的典故及资料可参考《在园杂志》、《爱妾换马》、《汉晋世语》、《汉魏六朝诗讲录》等。)
曹植—才高八斗效父勉,欲故鄄怀非宓仙?
简介:字子建,曹操与卞皇后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曹植自幼聪颖过人,能朗诵《诗经》、《论语》等赋无数,曹操对之甚为宠爱,亦让他随军出征管承、乌丸、刘表、孙权以及关中、汉中等战役,封赐临淄侯。可是后来曹植遭遇了影响其一生的立储之争,曹丕登基后尽数谋害了曹植的支持者丁廙、丁仪等人,同时在此前曹植也因数次轻狂让父亲倍感失望而罢之,包括没有在樊城受困之际奉命救援的过失。曹操逝世后,曹丕虽对之极为排斥但因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能将其数次徙封,包括鄄城侯、鄄城王等。直到明帝曹叡续位后仍未对其有过多的信任,曹植最终在公元232年去世,谥号“思”,作陈思王。
主要事迹: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之人、完成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因文学上的造诣被后人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铜雀台完成之际著《登台赋》、自撰《白马篇》《洛神赋》等作品为后世受到影响、创《七步诗》在曹丕面前自保
涉及战役:官渡合战、管承讨伐战、白狼山之战、荆州南征行动、赤壁合战、潼关之战、濡须口之战、阳平关之战
个人分析:曹植在早先时候也曾被曹操命以出征体验、苦读各种最基础的军政战略等学问,并不只是一介闷头发诗的浪荡才子。然而要论他“文”的一面,大多数对曹植有过了解的人在过去最先接触到的作品也几乎都是《七步诗》或《洛神赋》。其中前者源自《三国演义》但实则出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而后者就是相对有些背景深度的一笔了。唐朝学者李善曾在《昭明文选》中追注《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由当时回到洛阳的曹植在曹丕将已死的甄后之枕示于自己面前以后的有感而发,但是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却并不可靠。首先根据《三国志》的记述曹植过世时年仅四十一,倒叙推算其应生于公元192年;而王沈撰著的《魏书》又称甄后于“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诞生,曹植的年龄相比甄后整整小了十寿,确实显得让人匪夷所思;其次,《洛神赋》暗旨“曹植对甄后的眷恋”一说在李善注《昭明文选》前的四百多年皆没有发现更多能够支持这种论点的说法。一些清朝考据派还指出李善的注本应都例有典据,而在此却并没有;甚至包括笔者本人亲自查看过的清朝学者胡克家在对《昭明文选》中这一段落共计二十二条的考异,以及在某版《洛神赋》的文本末尾念到的一篇古人后记:“植在黄初,猜嫌方剧,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赐植?此国章家典所无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间有之耳,岂待明帝始改?皆傅会者之过矣”,都不断动摇了起初一系列的种种说法,并且所谓“甄宓”、“甄洛”的称呼也是自后来才渐渐流传开来的,任何记载过甄姬夫人的文献都没有留下她的真实本名,这不免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典型表现,时而让人唏嘘不已。
登场值:8.3分,宋代音韵学说《集韵》著有古时“甄”音绢,同“鄄”的说法,所谓《感甄赋》应该本为《感鄄赋》,写于黄初三年曹植成为鄄城王以后。不过与此同时,东晋书画家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绘的洛神为“灵蛇簪”,而这点却恰好与《采兰杂志》所描述的甄后相同;但曹植的《洛神赋》又显然以“云髻峨峨”这种头发被绾得很高的样子来描述洛水女神,并且本人也实在没有找到关于“灵蛇簪”一词在古文里的具体含义,究竟是指发簪的其中一类还是指发式的其中一种,况且《采兰杂志》这个只见于宛委山堂本《说郛》的卷说也具有相当玄幻色彩的疑惑性,作者年代皆不详,不能算是可靠的参照物,只是或多或少又仅仅证明了至少在东晋时代便存在这种绯闻的某些可能性。总体来说,现今人们对于“叔嫂情”一说的反对也的确算不上少,包括意在其因太过怀念亡妻崔氏,以及曹植是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等等各式各样的说法,后者尤其被普遍认为相对贴近事实。但无论如何,无双系列的曹植在各方面看都应是存在一定发挥潜能的,特别是比起故事情节显得有些单薄的曹彰而言;同时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曹植,如果能像南朝作家钟嵘所赞叹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那便是一种欣慰和荣幸。
曹真—佐命之遗行叔向,一山难容二虎高
简介:字子丹,曹氏宗族名将。早年曹真的父亲曾为效力曹操而死,曹操收养了丧父的曹真,并待其如亲生子嗣一般。成年后的曹真箭术十分优异,亦因自身的勇敢表现而被命以担任“虎豹骑”的统帅将领,参与讨伐灵丘贼、汉中刘备等。公元220年,曹真派遣费耀助力于苏则等人讨平了酒泉叛将张进,又与张郃征伐了安定一带的卢水胡人和东部羌人,回洛后升至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假节钺。公元226年曹丕崩殂,曹真与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受命遗诏,在明帝继位后官拜大将军。诸葛亮北伐之际,曹真令郝昭镇守陈仓使得蜀军无功而返损耗军机,以此被增邑至二千九百户,在公元230年接替曹休成为大司马,并上疏主动采取多路伐蜀,但不幸由于天降大雨导致行军艰难而撤军,回师后死于次年四月,谥号元侯。
主要事迹:带领虎豹骑讨平灵丘贼、以偏将军的身份击败刘备别将、曹操退出汉中之际迎接曹洪回屯陈仓、遣费曜讨张进并亲自消灭羌胡联军平定河西恢复中原对西域的统治、三路伐吴之际战败吴将孙盛并包围江陵城、街亭之战期间在箕谷与赵云邓芝的偏师对峙并收复三郡叛乱、预料诸葛亮必攻陈仓并命郝昭死守难攻不落再一次抵御蜀汉、曾为缅怀与自己一同出道的曹遵朱赞而上表将食邑分封给二人之子、演义看出诸葛亮针对司马懿的离间计而加以识破,以及参与广陵等多个战役
涉及战役:灵丘平定战、阳平关之战、定军山之战、河西平定战、江陵攻略战、广陵之战、街亭之战、陈仓之战
个人分析:后期的曹真在魏国军政圈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正所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曹真作为蜀汉北伐的首任大敌并不如小说杜撰的那般愚钝,每次出征也能与将士同劳同苦。曹真与曹休一样是曹操的族子,也就是曹嵩的堂兄弟之孙,比曹操自己都要小一辈。然而晋代王沈的《魏书》中曾写道曹真之父名为曹邵,在募兵之际为保护曹操死于豫州牧黄琬之手;但根据《后汉书·献帝纪》的记载黄琬应该早在公元189年就已迁至司徒,所以这显然成了一个难以追溯的矛盾。同时尽管曹真本为“秦”姓这一说或许能通过《隋书·卷六六·列传第三》的“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相佐证,但对于其父“伯南”这个名字,《三国志》、《魏略》等史料在此前也很少有以这种直呼表字的方式来叙述第三人称的先例;即便是特殊情况,出现的场合也未免有些奇怪,因此就连“秦伯南”都难以完全肯定是曹真父亲的本名。只是,目前人们总体上对于“曹邵”、“秦伯南”这两种说法相对偏于后者似乎要多一些,除了《隋书》的影响,可能还有《魏略》记述的那次曹真和吴质在酒宴上发生的口角。这件事的主角之一吴质,是一个曾助曹丕争储的亲信,而当时在场的另外三人分别是曹洪、王忠、朱铄。吴质这人本身就喜欢看低人家,更是将曹真的肥胖与朱铄的枯瘦当作玩笑戏之,而此刻的曹真身为宗族一员深刻感受到这种被歧视的耻辱,对吴质拔刀怒斥,众人最终在朱铄的掷剑斩地后不欢而散。吴质骂曹真的话非常难听,《魏略》里写得很明确;但这多少都不容让人怀疑曹真在起初应该并非纯正的曹氏族子,才得以这么容易受到权势之臣的挑衅,并且曹真自己在先前虽然也多次作为统帅在汉中、河西等战役立了功,但比起曹洪这些“老戏骨”也确实稍显稚嫩,更何况他可能还只是个后来居上的外姓人士。
登场值:7.9分,纵观曹真一生最大的败绩似乎就在于最后的力主伐蜀,这点上有人说他和曹休一样可算是成得快败得也快,而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或许自然也和他们与身为自己前辈的开国将领曹洪、曹仁而言更为缺乏了某种历练,才导致在顺风如水的进爵之路上无法轻易承受因一时判断失误所带来的巨大挫折;而在无双系列中,曹真除了要摆脱小说原本对其的形象刻画自然还务必要深化其决胜武侯的光彩一面。另外史载曹真还有一匹名曰“惊帆”的快马,奔跑时如同惊猛的飓风袭卷帆船一般。
文聘—荆襄义将止江南,垂泣诚归壮满还
简介:字仲业,东汉末年荆州名将。文聘初仕刘表,是荆州北部的重要将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率众归降,文聘却觉得自己可能已无法继续履行保卫境土的职责而愧于见人,不料这样的忠诚反被曹操打动,在一番厚礼授兵之后命文聘攻打长坂刘备。赤壁战后,曹操依然选择文聘作为江夏太守委以重任,此后的文聘亦曾多次战胜关羽焚其战船,进爵长安乡侯、假节。不久又参与三路伐吴作战因御敌有功而迁至后将军。公元226年孙权率五万大军攻石阳,文聘以计退之又加密追袭迫使东吴还军,曹叡将其增邑至一千九百户,史书述其“名震敌国”。文聘死后谥号壮侯,他的养子文休继承关内侯的爵位。
主要事迹:刘琮决定降曹之际坚守自身原则受到曹操的赏见、协同曹纯参与长坂之战、与乐进一同讨关羽于寻口,并在汉津攻取关羽辎重烧毁战船、夏侯尚围江陵之际引军屯沔口而制敌于石梵、坚守石阳城而不动在吴军撤退后趁势击败之、演义参与蔡瑁蒯越安排的刘备暗杀计划、击退支持刘备入襄阳的魏延、赤壁为试探黄盖而不慎中矢落水、广陵之战为中计的曹丕护驾
涉及战役:跃马檀溪、荆州防卫战、长坂之战、赤壁合战、江夏守备战、江陵攻略战、广陵之战、石阳之战
个人分析:文聘在历史上的具体生卒时间已难以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如《三国志》的叙述他一生在江夏守候十余年,包括了那次计退孙权的战役。《魏略》称当时正值大雨,而江夏城栅又多已崩断,百姓均分散在野间,来不及回城修补整备态势。文聘深思熟虑,采取潜默隐守的策略自卧府中不起,犹如小说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一般让孙权疑而却步只好退师还军。这段记载和《三国志》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在于不能完全肯定文聘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方式颠覆强弱,并且我们如果将《魏略》单纯看作是《三国志》那一段的究细补完,后者对于孙权描述的“住二十馀日”也一样难以说通,毕竟在已经产生外援怀疑的情况下,即便是希望继续留守观察时间也未免显得长了些;类似的情况在黄初五年曹丕进军广陵而退兵的事迹中同样没有出现,由此也确实可以认定这些出入的存在。不过尽管历史永远有着繁多的疑问,文聘将军自身对于江夏地带的熟识以及优异的战略头脑还是得到了认可,明帝曹叡便曾言“权习水战...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文聘的陆战功底在擅长水战的东吴面前发扬光大,陈寿先生更是以“镇卫州郡,并著威惠”将文聘的功绩与李通、臧霸、吕虔并列相当,在同样是守将的立场上。
登场值:8.2分,文聘在位时期也曾击败关羽,史书记载的“汉津”根据《三国志·关羽传》所表明的地理位置应该就处在当阳长坂以及南顺、南郡一带的方向,皆靠近江夏、江陵等郡,由此也确实不能排除这些战役所发生的时间很可能与关羽的北上伐魏相邻。演义中的文聘第一次出场于刘备的“跃马檀溪”脱荆州,在蒯越等人的安排下与王威牵制赵云不果,致使行刺刘备的计划失败,还包括后来对峙魏延等情节令人时有回忆。在无双系列,文聘的优势也一样体现在他涉足过很多荆州方面的剧情。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