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单机资讯 > 新闻详情

闹剧还是世界末日?再论有关2012末世论的话题

时间:2012-03-01 11:18:15
  • 来源:大众软件-晚安不夜城
  • 作者:liyunfei
  • 编辑:ChunTian

子虚乌有的危机内幕

看完了电影,吃完了爆米花喝光了可乐,正常人接下来的选择应该是走出电影院继续自己的生活 -- 可是就有那么一部分观众沉浸于电影中演绎的情节不能自拔,执拗地相信着自己刚才从大银幕上接受的所有信息都是绝无虚构的真相,倘若旁边有人揶揄立刻就会反唇相讥争论上半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对于《2012》这部缺乏深度的片子来说,耸人听闻的虚假理论并不算泛滥,满打满算基本上就只有4条:第一,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浪潮十分凶猛,地壳以下的部分在这种听上去学术意味十足的粒子作用下统统会变成一锅稀粥,如此这般造成的结果就是地球最外侧的固态结构部分 -- 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壳会变得缺乏支撑随意运动,地震以及海啸一类的灾难从此接连不断;第二,地球本身的磁极会在这场危机中发生大范围变动,虽然片中并未明确提及这种现象会对人类造成何种影响,但脱离了这种保护必然会引发不良后果;第三,上面那条号称“地壳会随意运动”的理论推出时间为1958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此表示认可;第四,“2012世界末日”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胡言乱语,早在数千年前,神秘的玛雅人就已经在自己的历法中提到了这一点 -- 没错,这又是一条诺查丹玛斯式的神秘大预言,听上去由不得让人不相信。

好的,我们已经列好了条目,接下来让我们一条一条地依次分析:首先,“太阳活动产生的中微子可以像微波炉一样把地球从内向外地加热一番,让这颗固态行星的内核变成流体” -- 必须承认,《2012》的导演选择“微波炉”这个比喻来作为解释理论的例子确实是个好主意:一来这种家用电器已经成为了电影观众寻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烹调设备,二来从我们日常的经验来看,用微波炉加工食物似乎确实是由内至外逐步变热的,符合影片中“地壳以下部分已经融化但地表依旧安然无恙”的情节设定 -- 但是且慢,微波炉的实际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方向不断改变的高频率电磁波对食物中的极性分子(主要是水)进行加速,通过提升分子动能与能量传递的方式来加热食物,换句话来说,如果真要用“微波炉”作为比喻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会不会对地表的人类也造成影响”的话题上 -- 要知道人体的含水量可是在70%以上。当然,“微波炉”在《2012》中也仅仅是个比喻而已,影片引发灾难的真正主角是中微子,相对于质子、中子和电子来说,这个名词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上不少。在太阳核心发生的质子-质子链反应的第一阶段中,当两个氢原子核聚变生成一个氘原子核后,释放出的产物就是能量、正电子与中微子 -- 一种参与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由于中微子不带电,所以一旦产生就很容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太阳内部逃逸出来,方向与角度无误的话更可以在10分钟之内抵达地球表面,然后轻而易举地穿透这颗行星 -- 不必奇怪,这种粒子并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而且能够吸收它的弱相互作用反应截面又实在是太小,所以相安无事也是意料之中。事实上,为了探测研究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早在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就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座深达1500米的矿井里安装了一台捕捉设备 -- 一座容积将近40万升、盛满了四氯乙烯的储藏罐。

【图04:探测捕捉中微子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这就是那个容积将近40万升得四氯乙烯贮藏罐】

据统计,在这项计划正式运行的25年时间中,每年探测到的太阳中微子数量平均只有180个而已,更多的中微子成为了设备的漏网之鱼,没错,这种探测工作执行起来就是如此困难。总之,大家只要清楚中微子并不是什么可以轻易与常规物质发生反应的粒子即可,而且退一万步来讲,在我们脚下地面的深处,位于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以下的上地幔上部有一个专业的名称 -- 软流层(Asthenosphere),这里的物质本身就是处于可塑性极高的状态,而且在更深层的下地幔与位于核心的内地核之间更有呈现流体状态的外地核。换句话来说,地球本身的行星构造根本就不是纯粹的固态结构,《2012》提出的基础理论压根就是语焉不详利用科学名词制造耸人听闻效果的标准谬论,大家完全不必在意。

说过了中微子方面的话题,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地磁大范围转向”这个题目上:《2012》上映之后,广大民众在惊叹于影片的画面特效之余也凭空产生了不少忧虑,因此纷纷向科研机构发送邮件进行咨询。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疑问,不堪其扰的科研机构意识到很有必要为公众的疑虑做出解释,于是纷纷利用各种渠道发表了公开的声明。以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例,早在2009年6月(那时《2012》还没上映,但仅凭一段宣传片以及网上横行的流言就让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人民群众惶惶不可终日,亚马逊网站上的相关书籍层出不穷,热销一时),就有一封题目为《Nibiru与2012世界末日:问与答》的公开信出现在NASA的网站上。这封篇幅相当长的公开信对最具代表性的20个公众疑问进行了解答,其中第10个问题就是关于“地球磁极转向理论”的答复。NASA官方明确地表示,“许多以灾难为主题的网站都在愚弄公众,他们声称地球的旋转方向与平均每隔40万年发生一次的磁场逆转现象有所关联。事实上,磁场逆转现象几乎不可能在未来的几千年内成为现实。更何况,第一,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磁场的变化无关;第二,并没有研究结果表示磁场的变化会对生命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实际上,随着地核与地壳的持续运动,地球的磁场确实在不断地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毕竟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像切换开关一样产生突变 -- 归根结底,这是种属于地质学演变的普通现象,在“中微子引发地幔与地核彻底融化导致地壳板块产生剧烈运动”的理论彻底破灭之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对“地磁瞬间转向”这种更不靠谱的论调予以关注。

【图05:逝世于1955年的爱因斯坦教授该如何为1958年推出的理论喝彩呢?】

和绝大多数危言耸听的谣言一样,为了增强言论的说服力,鼓吹者总会搬出“此理论令某某名家深以为然,极力推崇”的招牌。而在《2012》这部爆米花大片中,不幸沦为理论招牌靠山人物的“代言者”正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照常理来说,这种捧出名人牌坊吹嘘自家理论可靠性的粉饰行为是最难驳斥的,但这次的情况则有些不一样:倘若为这个命名于1958年的所谓《地壳重置(earth crust displacement)》理论提供名誉担保的学者,确实是那位以提出相对论而闻名于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么相信任何对当代物理学名家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中的问题:早在3年之前的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教授就因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的普林斯顿。而从影片中那个粗糙至极的Flash动画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解释说明内容 --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导演的目的仅仅是要刻画“东拼西凑不求甚解的危言耸听者”这种角色形象,那么这段情节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作为整部影片唯一一段关于理论说明的解释内容,如此草率的处理方式岂不是有些过于离谱?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翻页
0

玩家点评 0人参与,0条评论)

收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分享: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他们都在说 再看看
3DM自运营游戏推荐 更多+